公共经济学教程PPT第13章--国际经济政策.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公共经济学教程PPT第13章--国际经济政策.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教程PPT第13章--国际经济政策.pptx(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13章章 国际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政策2/60目录1234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贸易政策制定的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贸易政策制定的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13.1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自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进入产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便逐渐实施了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法;逐步降低关税,大大减少纳税商品;取消特权公司;开放殖民地贸易;与外国签订列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贸易条约等为代表的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而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在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有绝对
2、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3/60 13.1.1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在1776年撰写完成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斯密通过对贸易原因的实证分析进行推论,认为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这个推论使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4/60 1.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从事国内外贸易的一切生产者、商人和工人的活动,不是受到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行会制度的限制,就是遭受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3、的桎梏。从而使对外贸易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对于工业品的进口,或者加以极重的税负,或者完全禁止。这一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进一步的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5/60 2.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密可以说应运而生,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也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这部著作中,斯
4、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斯密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学说。他认为,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应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6/60 3.亚当斯密认为: 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不要样样都靠自己去生产;而应利用其特长,生产最擅长生产的东西,以此与别人来交换,取得他所需要的产品。这样花费最少,最为有利,比他生产个人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为有利。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
5、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7/608/60 亚当斯密还论述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概括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就是说,把本国多余的商品输出国外,换回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满足了双方需要;第二,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利益。由于各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参差不齐,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某些商品的数量会超过本国所可能生产的,从而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或增加了使用价值;第三,互惠互利,共同富裕。一国从
6、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在于输出了本国消费不了的剩余货物,因此,即使两国贸易平衡,由于都为对方的剩余货物提供了市场,双方还是都有利益。所以对外贸易具有共同利益,而不是一方得到,一方受损。 为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理论,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世界上只有甲、乙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均可生产X和Y两种产品。它们在分工前和分工后的情况见表13-1。9/60表表13-1 绝对优势说下的国际分工绝对优势说下的国际分工国家国际分工前国际分工后X产品Y产品X产品Y产品劳动量产量劳动量产量劳动量产量劳动量产量甲国11213300乙国21110033世界3232333310/60分工前,甲国生产1个单位的X产品需要
7、1个单位的劳动,生产1个单位Y产品需要2个单位的劳动。乙国生产1个单位的X产品需要2个单位劳动,生产1个单位的Y产品需要1个单位的劳动。这里可以看出,甲、乙两国的劳动消耗各为3个单位,每个国家各生产1个单位X和1个单位Y产品,全世界在生产中的劳动消耗共6个单位,全世界X和Y两种商品的产量共4个单位。甲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和乙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分别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绝对的优势。分工后,甲、乙两国根据自己的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甲国将全部3个单位劳动用于生产X产品,可获得3个单位的X产品,但是Y产品只有0单位的劳动,因此Y产品也只有0单位。乙国用全部3个单位劳动专门生产Y产品,共获3个单位,
8、但是因只有0单位劳动用于生产X产品,因此X产品为0单位。可以发现,通过国际分工,在全部劳动消耗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总产量增加了2个单位,各国的消费在保持1单位X产品和1单位Y产品时,按照1X:1Y的比率进行交换,甲、乙两国的消费均会有所增加,或劳动消耗会有所减少,福利水平有所提高。13.1.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托伦斯(R.Torrens)于1815年在其论对外谷物贸易一书中提出来的,后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加以完善。其目的在于说明国际贸易的基
9、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现以两个国家为例进行介绍。李嘉图认为,如果甲、乙两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其成本都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乙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乙国则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时,甲、乙两国仍然可以根据“两优取强、两劣取弱”的原则进行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好处。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甲国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乙国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产品,而应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分工和自由交换,两国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产量,世界也会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1
10、1/60表表13-2 比较优势说下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说下的国际分工12/60国家国际分工前国际分工后X产品Y产品X产品Y产品劳动量产量劳动量产量劳动量产量劳动量产量甲国11213300乙国614100102.5世界726233102.5分工前,甲国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1个单位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的Y产品需要2个单位的劳动。相比之下,乙国生产1个单位X产品和1个单位Y产品分别需要6个单位和4个单位的劳动。显然,甲国劳动生产率在X和Y产品的生产上均高于乙国。世界全部产出为4个单位,每一个国家分别获得1个单位的X产品和1个单位的Y产品。世界劳动总支出为13个单位,即甲国为3个单位,乙国为10个单位。
11、根据两优取强和两劣取弱的原则进行分工后,由于甲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因而应集中生产X产品,放弃生产Y产品;乙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因而应集中生产Y产品,而放弃生产X产品。 分工后,甲国用原来全部3个单位的劳动去生产X产品,这时得到3个单位的X产品(3/1);乙国用原来全部10个单位的劳动去生产Y产品,这时可得到2.5个单位的Y产品(10/4)。甲国在保持专业化分工前1个单位X产品消费的同时,还可以用2个单位的X产品来换取乙国生产的Y产品进行消费;乙国则在保持专业化分工前1个单位Y产品消费的同时,还可以用1.5个单位的Y产品来换取甲国生产的X产品进行消费。贸易的基础在于利益的比较:以
12、X产品为Y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乙国Y产品的劳动成本4/6小于甲国的2/1;而以Y产品为X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乙国X产品的劳动成本6/4大于甲国的1/2。这就决定了交换的基础,即甲国的优势在于X产品的生产,而乙国的优势在于Y产品的生产。13/60 13.1.3 要素禀赋要素禀赋理论理论 俄林(Ohlin,1899-1979)是当代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国际贸易学说主要阐述于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由于他采用了其老师赫克歇尔( Heckscher,1879-1952)的主要观点,创立了较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因此该学说义称赫克歇尔俄林原理,简称为赫俄原理或H-O原理。 俄
13、林认为,全世界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它划分为若干个大区域,每个大区域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可称为地区间贸易。国际贸易是地区间贸易的一种,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由于各国的关税制度、贸易政策和货币制度等各不相同,国际贸易才有另行研究的必要。国际贸易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地区间贸易罢了。14/60 俄林将个人间的分工推及地区间的分工,各个地区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同,使各个地区生产不同的产品。那些某种生产要素在本地区比较丰富的地区,会主要生产需要这种生产要素较多的产品。例如,澳大利亚拥有较多的土地,但劳动力和资本相对较少,它就生产使用较多土地及较少劳动力和资本的羊毛、小麦等;英国拥有较少的土
14、地,较多的劳动力资本和矿藏等,它就生产需要大量劳力、资本等的工业品。 地区间贸易或国际贸易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在不同区域或国家间存在差异。在各个孤立的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价格机制,它受四项基本因素影响,即消费者的欲望、生产要素所有权、生产要素的供给、生产的物质条件。当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同时,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也就不同,除非不同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恰好等于商品需求的相应差异。15/60 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则各个地区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不同。这时各个地区生产含本地区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会比生产含本地区较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较有利。 最后,俄林认为,国际贸易
15、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而且世界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本国丰富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的商品;按照要素禀赋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水平,因此各国应该制定并实施自由的贸易政策。这就是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原理,又称要素禀赋理论。16/6013.2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13.2.1 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理论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理论 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957-1840)是美国第一届政府的财政部长。1776年以前。北美洲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经济比较落后,尤以工业为甚。当时大英帝国把它当作农产品及原料的
16、供应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对其工业发展加以重重限制,使其依赖英国的供应而相当落后。1776年,美国宣告独立。当时摆在美国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工业。另一条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继续向英、法、荷等国出售小麦、棉花、烟草、木材等农林产品,用以交换这些国家的工业品,满足国内市场的工业品需求。17/60 汉密尔顿于1791年向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力主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以加强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措施。他指出,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独立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如果没
17、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不但不能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而且很难保持住其独立地位。况且,美国工业比英国起步晚得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生产成本很高,根本无法同英、法等国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为了国家的福利,必须用关税将美国新建立的工业保护起来,使之生存、发展和壮大。18/60 汉密尔顿指出,为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政府应加强干预,采取如下措施: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端必需的原料;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量。 汉密尔顿的上述主张虽然仅有一部分被国
18、会采纳,但却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19/60 1816年美国通过了笫一个明确的保护性关税法案,对进口的棉花、羊毛制品和某些铁制品课税30%-40%。以后美国的关税税率一赢保持着保护性的高税率。1890年麦金来关税法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关税税率达到了顶点,该法将整体关税率从38%提高到49.5%。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前期,美国都是以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的代表。就是在这样高度保护性的关税下,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工业产量第一地位,上升为世界工业的霸主。 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理论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的国际贸易学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
19、来的两大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学说体系已经基本形成。20/60 13.2.2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者,保护贸易理论的倡导人。其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当时德国还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的英国,而且与早已进入工业革命阶段的法国以及美国和荷兰等也存在相当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李斯特提出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21/60 1.保护的对象和时间 李斯特认为,注重农业的国家里,人民精神萎靡,一切习惯与方法偏
20、于保守,缺乏文化、福利与自由。注重工商业的国家则不然,人们充满增进身心与才能的精神。经过比较,李斯特认为:第一,农业不需要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进入工业阶段,而且工业尚未成熟、仍处于幼稚时期的时候,才需要保护。第二,一国工业虽然处于幼稚阶段,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也不需要保护。保护的时间为30年,如果30年后仍不具备与外国竞争的能力,也要放弃保护。22/60 2.保护的对象和手段 李斯特认为,对于幼稚工业的保护应采取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进行。但保护制度并不是要保护一切产品。粮食和原料等贸易不用保护,奢侈品为主的精制品贸易不用保护或只需要轻度保护,只有与国家工业发展有关的产品才应加以保护。
21、 李斯特从落后国家发展幼稚工业的角度,提出保护贸易的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出于实现国民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与前文各种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却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贸易政策主张,其原因在于它们对于国民福利的定义或理解不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是出于实现长期或者未来国民福利的最大化,并认为为了实现长期国民福利的利益的最大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牺牲当前的一部分国民福利是值得的,只要未来增加的国民福利足够大。而比较优势理论所定义的国民福利则是当前的国民福利。23/60 13.2.3 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1.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产生 在19世纪末到第二次
22、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各国处于垄断时期。在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成为一切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此时,各国普遍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开始变得异常激烈。尤其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市场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于是,西方各国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国外市场,纷纷推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24/60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的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
23、经济理论陷入严重危机,出现了大量的失业。凯恩斯认为原来的自由贸易理论已经过时,于是他在1936出版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抛弃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以缓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解决就业问题为目的,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益和灵活偏好为核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目标的新学说,受到资产阶级的青睐。25/60(1)凯恩斯提倡采取保护贸易措施。凯恩斯曾敦促英国政府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力主恢复保护关税制度,采取直接措施来限制输入,奖励输出。他认为,保护关税制度有三个好处:第一是促使人们增加对国内产品的消费,从而增加就业;第二是解决了贸易差额方面的压力以后,可以腾出一部分资金用来
24、偿付必要的进口量,并可使伦敦对贫困的债务国家进行借贷;第三是最能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因此,他设计了两种保护税率供英国政府采用,一种是针对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税率为15%,不能免征,另一种是针对食品和原料的,税率是5%,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减免。(2)凯恩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国内充分就业这个假设前提下的。古典学派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应当是进出口平衡,以出口抵偿进口,即使由于一时的原因或由于人的力量使贸易出现顺差,也会由于贵金属的移动和因此产生的物价变动得到调整,进出口仍归于平衡。因此,不要为贸易出现逆差而担忧,也不要为贸易出现顺差而高兴。因此应采取自由贸易
25、政策,不要进行人为的干预。26/6013.3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自从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问题。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也予以特别的关注。理论中说明了国与国之间按要素禀赋的差异组织专业化生产和从事国际交换,会使两国的总体贸易利益得到改善,这与李嘉图理论模型的结论一致。同时,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还指出,在两国均不可能实现完全专业化的前提下, 在短期内,自由贸易会使贸易国内部各生产部门、各要素所有者得到不均等的贸易利益,这个思想在斯托尔帕与萨缪尔森(Stolper and Samuelson)在1941年合写的经典文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经济学 教程 PPT 13 国际 经济政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