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教学课件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整本书电子教案最全教学教程.pptx
《中外教育简史教学课件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整本书电子教案最全教学教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简史教学课件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整本书电子教案最全教学教程.pptx(2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教育学系列中外教育简史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目 录上篇 中国教育简史第六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七章晚清时期的教育第八章民国时期的教育第九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目 录上篇 中国教育简史第十一章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十三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十四章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目 录下篇 外国教育简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第十六章现代外国教育第十七章现代外国教育思想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
2、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起源与古代学校的萌芽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与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n 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n 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学习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品德、习俗,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体现了平等互助、团结友爱。(1)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具有阶级性n 教育活动同政治、宗教、艺术的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年长一代把生产与生活经验、技能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限于生产力的发展,传授者并未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
3、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2)原始社会的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n 原始社会的教育仅仅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主要表现为:没有专门场所和专职人员,教育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基本上局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宗教活动和武力训练等方面;教育方法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3)原始社会的教育水平极端低下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与古代学校的萌芽二、古代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成均 周礼和礼记中最早提到“成均”与“成均之法”,汉代学者郑玄在注释中说,成均是五帝时学校的名称,引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宋代王应麟玉海也称:“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
4、(二)庠 庠为有虞氏之学,古籍所记载的虞庠之学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学校”的名称。庠“从广,羊声”,意为吃羊肉的人所居住的地方。在原始社会里,一般只有氏族长老才有资格享用肉食,因此庠本来是氏族敬老、养老兼藏米的地方。 学校的产生不同于教育的起源:教育是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学校则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原始教育基础上出现的一种专门教育机构。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朝的教育 u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在文明积累的基础上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夏朝的学校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
5、育的雏形。夏朝的学校教育在古籍上也有记载。u 序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呢?军事教育是夏序的重要教育内容。u 校也是夏朝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曰:“校者,教也”。u 夏朝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统治阶级及其后代培养成为骁勇善战的武士。其教育内容除了生产劳动教育外,还有以习射为重点的军事训练、人伦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二、商朝的教育 u 商朝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更大的提高,文化更加丰富,是我国确认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因而教育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产生学校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了。商朝的学校不仅有古籍记载,而且已有较多的文物可考证,有“信史起于商”之说。 序是一种什么样的学
6、校呢?军事教育是夏序的重要教育内容。u商朝的学校除了“庠”、“序”等名称外,又出现了“瞽宗”。商朝的“庠”以养老为号召,教化的意义更加突出。“序”发展到商朝,不仅强调军事训练,而且强调品德修养。射义记载:“故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此可观德行矣。”即通过习射达到“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的目的。“瞽宗”是商朝出现的又一教育机构。礼记明堂位记载:“瞽宗,殷学也”。u 商朝的学校教育较完备,已经出现了学制的萌芽,西周的教育正是在商朝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定系统的学校制度。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三、西周的教育(一)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三、西周的教育 所谓官师不分
7、,是指为师者必为官或是退仕,即教师还未成为单独的社会职业,皆由政府职官来兼任。这种教育制度是从原始社会长老制度演变而来的,是“学在官府”的主要表现形式。(二)官师不分官名属官职责大司乐中大夫二人掌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胥中士四人掌管学籍,教贵族子弟乐舞小胥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六人协助乐正、大胥管理学籍,进行乐舞教育乐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为大司乐之副,凡飨食诸侯、燕射、丧葬等则率领乐官主持其事,后世泛称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籥师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教国子舞羽奏籥”师氏中大夫一人,中士二
8、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二人,徒百二十人“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养国子以道”,教六艺六仪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三、西周的教育(三)西周的教育内容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核心,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礼、乐、射、御是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称为“大艺”;书、数是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称为“小艺”。 “礼”和“乐”等同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礼”的内容包括了等级世袭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礼仪。 “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射”和“御”是进行军事教育的课程。 “书”和“数”是教授文化知识的
9、课程。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 第一节 儒家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墨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礼记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第一节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一、官学衰废 春秋战国之前,奴隶主阶级垄断物质与精神文化,学术和教育亦被官府把持,史称“学术官守”,人民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春秋时期生产力变革与阶级矛盾的激化,奴隶制下的官学便无法继续下去了。随着经济、政治的逐渐没落,奴隶制官学逐渐崩溃以至荡然无存。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当时已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u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u 其一,世袭制导致奴隶主阶级轻视教育。u 其二,由于社会动乱,王室、诸侯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文
10、化教育事业,即所谓“乱世则学校不修”。u 其三,周平王东迁后,王权衰落,礼崩乐坏,旧制度逐渐名存实亡。第一节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二、私学兴起p 官学的衰废说明其已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与阶级斗争的要求了,产生新的教育形式是必然的。据古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私人讲学盛行,私学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办学形式遍布各地。p 私学的出现,除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社会原因外,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出现是最重要的原因。p 私学到战国后期更加繁盛。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在寻求统一中国的良方,各国与各阶层之间矛盾复杂尖锐,各种思想应运而生。p 所谓“百家争鸣”,是用来表述那时学术思想繁荣的说法。诸子百家一般指儒家、墨家、名家、法家
11、、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第一节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三、私学产生的意义私学的兴盛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学派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方面著书立说发展自己的学术理论,另一方面游学讲学,广招门徒,宣传自己的学派思想和政治主张。 第三,丰富了教育内容。教师不再专门由官吏来担任,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充任教师之职,可以随处讲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第一,打破了“学术官守”的局面。私学的发展促成了大批教育家的产生,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第四,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礼不下庶人”到“礼下庶人”,教育对象从少数贵族扩大到了各行各业的普
12、通民众,有条件、有愿望的人都可以自由聆听学者讲学,没有年龄、地域、身份等各种差别的障碍。 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p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p 他的先祖是宋国贵族,其曾祖父迁至鲁国避难;至其父亲纥,已为一般武士,后因善战有功升为陬邑宰。p 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小好学、能干,故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30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招收门徒,长达40余年。在50岁左右,孔子在鲁国做了3个月的“大司寇
13、”,后由于鲁国政局动荡不安被迫离开,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开始了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关于教育的作用1.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作用2.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他认为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通过教育工作也可以把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 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治国思想。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有众多的人口,其次要努力发展经济使之富裕,最后还要加强教育
14、,提高文化。只有教育搞好了,一个国家才能算治理好了。 孔子认为,通过教育工作使民众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是立国的根本。 孔子认为应当通过德治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孔子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他并未完全摆脱天命迷信的束缚,他把人分为三类:“生而知之”的圣人,“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中人,“困而不学”的下民。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二) )关于教育目的的论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述( (三三) )关于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关于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主张主张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立场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弘道的君子和士,他教育学生“
15、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是孔子的追求,他认为行道要通过办学收徒来扩大道的影响,或者从政做官,以道安邦。 孔子所办的私学在教育对象上坚持“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他认为,无论贵族或平民、华夏或蛮夷,都可以入学。这不仅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而且把教育普及到了蛮夷之地。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教学内容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重人事,轻宗教。第二,轻视生产劳动。第三,重文轻武。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四)教学思想 孔子是第一个因材施教的实践者,主张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和教学,并认为实行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1
16、.因材施教1孔子认为学和思二者都很重要,并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2.学思并重2为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孔子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协调这一对矛盾,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3.启发教学3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必须体现在行动上,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反对“言过其行”(论语宪问),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3.身体力行孔子认为人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有艰苦磨炼的精神,不应沉溺于物质享受,即“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1.立志
17、乐道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少见的,人非圣贤,难免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4.改过迁善孔子主张克己内省、自我节制的道德教育观。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要严于责己,以身作则,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他强调进行德育要自省,正如他的学生所说:“吾日三省乎吾身”2.自省自克(五)道德教育思想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六)论教师与师生关系孔子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1孔子认为教师必须自己先学好才能教好学生,他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向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对待学生与对待自己的孩子毫无差异
18、,与学生情同父子。3.热爱学生,教学相长3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二、孟子的教育思想p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幼年时,其母为教子曾三迁其居,“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p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自称“得圣人之传”,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后世称为“亚圣”。p 孟子主张“仁政”,他从事教育工作也是为实现其政治主张服务的。孟子七篇是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一) )性善论性善论( (二二) )关于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关于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人生来就有“良能”(不用学习就具有的道德本能)和“
19、良知”(不用学习就具有的道德知识)。 人性先天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善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培养的基础与条件。 孟子之所以重视孝悌,又尤其重视孝,是因为他希望把国家的统一、政治理想的实现建立在血缘的宗法关系基础上,而孝道就是巩固宗法关系的强有力的纽带 以孝悌为基础的仁、义、礼、智是孟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四德在孔子的思想中已有萌芽,孟子将四者系统化了。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二、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继承与发展了孔子自觉、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己”。3.反求诸己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
20、的思想,认为修养道德首先应当志存高远。1.尚志养气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4.自求自得这里指的是意志锻炼。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和才智主要是在逆境中得到磨砺和锻炼的。2.刻苦锻炼(三)关于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三、荀子的教育思想p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p 荀子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批判各家思想又吸收各家思想,思想学说庞杂,但其基本思想仍属儒家。p 研究荀子教育思想最可靠的材料是现存的荀子,共32 篇,大部分为荀况本人所著。第二节儒家的教育思想三、荀子的
21、教育思想( (一一) )性恶论与教育的作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用( (二二) )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思想 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 他得出结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之所以能行善,是后天的学习道德规范之故。 荀子主张的教育目的继承了孔孟,主要是在于培养士、君子与圣人。荀子以诗、书、礼、乐、春秋为主要教育内容,尤其强调乐教和礼法之教。 荀子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荀
22、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把教学和学习过程归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将行看做学习的最终目标。第三节墨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子生平与墨家学派p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名翟,曾为宋大夫,大约生活在战国初年。p 墨子出身微贱,常自称“鄙人”、“贱人”,精于工技,是一个小生产劳动者。p 从思想倾向看,他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从思想渊源上说,墨子是学过儒的。第三节墨家的教育思想二、墨家的教育教学思想p 在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上,墨家和儒家一样都主张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服务。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交争利”,因而造成了“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
23、得息”(墨子尚贤下)。要消除这些社会弊端,唯有推行“兼爱”,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如果能教天下人都彼此爱护,做到“爱人若爱其身”,天下就太平了。p 墨家学派的教育内容与儒家不同。墨家反对礼乐教育,重视科技教育,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教人耕者,其功多”(墨子鲁问)。p 墨子重视教育,但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提出了“染丝说”。第四节礼记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p 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文章,是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p 大学提出了教育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24、止于至善”,即“三纲领”。大学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明明德”,使人们先天的善性得到恢复和发扬,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修己是为了治人。p 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是“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然后达到“至善”的终极目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概述,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第四节礼记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一)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二二)关于教育制度与管理关于教育制度与管理 u 学记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目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认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即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秩
25、序,必须进行教育,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u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和“安分守己”的顺民。u学记按行政建制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u在学校管理方面它从知识和品德两方面规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且逐步深化提高,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三三)关于教育教学原则关于教育教学原则u 第一,教学相长。u 第二,尊师重道。u 第三,藏息相辅。u 第四,豫、时、孙、摩。u 第五,启发诱导。u 第六,长善救失。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秦朝的文教政策 第一节 汉朝的教育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第三节 董仲舒的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教育 简史 教学 课件 全书 ppt 完整版 电子 教案 教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