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明节插柳枝的由来与习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清明节插柳枝的由来与习俗文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清明节插柳枝的由来与习俗文化 对于清明节这天,各地都有着插柳枝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文化由来已久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清明节插柳枝的来历与习俗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明节插柳枝的由来 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到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
2、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季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
3、心愿。杨柳是春天的标记,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蒸蒸而上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福。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似乎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妙祝福。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给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4、每年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三大冥节之一清明。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春游、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原委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闻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终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损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特别盛行,人们春游玩游回来
5、,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开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闻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开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起先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状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节的节日习俗 植树 清明节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始终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闻。最古老的传闻,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闻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祀介子推时,发觉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
6、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闻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春游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观赏和领会生气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春游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春游草,在郊野游玩,欣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春游的好时间,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意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春游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快乐,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
7、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春游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日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独创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
8、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春游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宠爱,如持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加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很多小绳,竞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呼喊,喧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宠爱的活动之一。古人信任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
9、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消遣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全部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
10、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嬉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嬉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旧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嬉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
11、度来判定输赢。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春游、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祀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快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非常好玩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旺盛,常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欣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白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
12、渐渐由对抗性竞赛演化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很多市民参加其中,既熬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嬉戏,斗鸡由清明起先,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与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
13、、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清明节的饮食习俗 青团 清明季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艾叶(也可以用其他绿色菜叶代替)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起先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 清明果 清明果,形态有些像饺子,但味却迥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的植物做成的,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做成碧绿色的面团,鲜嫩欲滴。清明果的馅也是很讲究的,制作精细。有熏肥肠伴芥菜末
14、的,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清明包果包起来和包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好像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致,古时叫寒具。馓子便利易作,用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等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匀称一样,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驾驭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黄脆脆的馓子了。 清明螺 清明季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季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
15、、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相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挚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春饼 其实北京没什么特殊的清明食物,但有一样食物贯穿北京人整个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龙抬头,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春饼饼皮比烤鸭饼皮要大,并且有韧性,更有嚼劲儿。卷的多是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豆芽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
16、粉丝、摊葱花鸡蛋等。 荠菜 辛弃疾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是关于荠菜最美的诗,而我们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习挖荠菜长大的,荠菜在许多人心中并不仅仅是一般的野菜那样简洁,它代表着童年、家乡、旧时间。 春笋 三月细雨绵绵,正是春笋的好季节。春笋贵在鲜,贵在清爽淋漓。南方最常见的做法是腌笃鲜,咸肉、火腿、春笋在一起煮,既是汤,又是一道菜。要是想吃得浓烈一些,则是油焖笋,重油重糖,焖得黄金透亮,不经意间,春笋成了荤菜,细品还有肉的质感。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蒸朴籽
17、粿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闻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季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润饼菜 清明季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润饼菜的正名应当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态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 菠菠粿 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 猜你喜爱: 1.扬州清明节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2.清明节的习俗与文化 3.清明节名称的由来简介与民间习俗 4.清明节的忌讳 5.江西清明节习俗 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