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关于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关于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八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关于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八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1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一(x)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x)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三、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3、和圆。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措施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6.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
4、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4一、本班情况本班学生35名,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位置;2、20以内的退位减法;3、图形的拼组;4、100以内数的认识;5、认识人民币;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认识时间;8、找规律;9、统计。三、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
5、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6、。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具体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7、。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5、关注两头。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切实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优秀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6、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5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
8、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
9、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单元课时安排:1、15的认识3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6一、复习导入1、 复习:昨天我们认识了谁?13是怎样组成的?18呢?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让学生
10、在计数器上表示数:11,15,20。并说说数的组成。2、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10以内的。比一比,谁算的快。二、探索新知1. 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个苹果?你是怎样知道的?2. 你看了图能列出什么算式?10+5=155+10=1515-10=515-5=10这些算式是什么意思?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3. 想想做做第1题你能用小棒摆出17吗?看了你摆的小棒能列什么算式?反馈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有关10的加减法。三、巩固练习1、 想想做做第4题看图,明图意复习有关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文应用题2、想想做做第2题先观察算式半分钟,思考怎样算得又对又快。再让学生在
11、教材上完成。交流怎样算得快。3、夺红旗比赛。想想做做第3题。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抽卡片报得数。(2)火车开得快又快。5、同桌合作,一个说算式,一个说得数。6、摘苹果游戏:准备一些卡纸,将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算式写在苹果反面,贴在苹果树上,指名学生摘苹果,苹果就奖励给学生。四、小结提升。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2、师出示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各一道,提问学生可以表示什么意思?2、 练习十第2题按顺序填数,比一比谁数得熟练。3、 游戏猜数:第3题老师先和学生一起玩,示范如何开展这个游戏。再由学生同桌玩或四人小组玩。4、 第5题读懂图意后,独立完成。5、 比一比想想做做第2题注意一组四题的联系。
12、6、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8+2+3 农历二一年十二月初二 17-7+6指名板演,集体交流时,注意强调算法。练习十第6题求未知加数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10加几和10减几的内容,想一想,这类题你是怎么算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7一、学情分析我班有学生26人。全部进入学前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二、目的要求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
13、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数学、
14、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四、教学措施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五、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第一单元:可爱的校园-快乐的家园第二周玩具-文具第三周第二单元:动物乐园-比高矮第四周比轻重-第三单元:有几辆车第五周国庆节第六周摘果子-跳绳第七周可爱的企鹅-乘
15、车第八周整理与复习-第四单元结束第九周第五单元第十周 期中考试、第六单元第十一周第七单元:捆小棒-有几瓶牛奶 第十二周有几棵树-买铅笔第十三周飞行表演-美丽的田园 第十四周 整理与复习和第八单元 第十五周复习第十六周第九单元:统计第十七周期末总复习第十八周期末总复习第十九周期末总复习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第二十一周期末工作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8(一)、衔接内容1、乘法公式:两个数的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完全立方公式。2、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与十字相乘法,三种因式分解法。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5、绝对值不等式|a-b|c与|a-b|0,ab0)。
16、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8课时。2、上述五个内容的要求,分别为对四个乘法公式不仅能认清它们的结构而且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三种因式分解法要重点突出公式法与十字相乘法能够灵活应用;对韦达定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两类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要求理解它们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用法。3、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两类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因为是提前教学内容,所以只需介绍其解法,而不要涉及程序框图。4、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此时不要过多地与其它两个二次纠缠,更不要涉及参数问题!关于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以及含参问题到模块必修5中的第三章不等式中重点教学。(二)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5
17、课时。2、对于集合部分:要把握好难度,只要求理解集合的描述性定义,不要求对集合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和特征进行讨论,不要求严格讨论是不是集合等理论较深的问题;对较复杂的集合不要求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两个集合相等只要求了解教材中给出的集合运算的最基本性质,不要求补充集合运算的其它基本性质及其证明。3、对于函数部分:函数值域的讨论不宜过难,或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后续内容再逐步加难;本章函数的教学应基于具体的函数,有关抽象函数(指不给出具体的对应法则,只给出抽象的符号f(x)的函数)内容不宜引入;复合函数也不宜过多引申;对分段函数只是通过一些简单实例了解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即可;对有关求函数表达式的问题不作要求;
18、研究函数基本性质应局限于具体的简单的函数,不要求讨论有关抽象函数的奇偶性;对,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不要求作严格证明。(三)必修1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2)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8课时2、有关根式的运算和化简不宜过繁过难。3、关于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分段函数问题的讨论不宜过繁过难。4、对一般的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和求法都不作要求;5、简单介绍指数与对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发现发展历史,提高对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理解;6、可以简单讨论函数y=X+ 的一点性质,不要求系统讨论,主要是从中体验讨论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7、不要求在一般的.幂函数上作引申推广。8、注意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19、,让学生感受基本初等函数的演变过程,把握难度和标高,不要刻意追求讨论抽象的理论问题以及盲目引申过多过难的内容。(四)必修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0课时。2、对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只要求直观理解和简单应用,不需要给出证明,但要告诉学生仅是直观理解而不是严格证明。3、在实际应用和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意识作为重点。4、体会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研究数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五)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20课时。2、关于弧度制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理解弧度也是一种度量角的单位,随着后续内容的学习他们会逐步加深理解,
20、在此不必深究,对弧长公式,也不必在应用方面加深;3、用同角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和进行求值计算,教学中不必作太多地拓展、补充。4、突出三角函数的工具性,重点是引导学生建立三角函数模型;5、注意新旧教材的差异及课标内容的变化,突出函数味道6、注意重点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性;二是利用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类比学习,加强教学的思想性;三是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四是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五是把握教材要求,不搞复杂的技巧性强的三角变换训练。(六)必修4 第二章 平面向量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5课时。2、向量的线性表示应控制在基本要求的范围内
21、,不宜作太多的扩充。3、对于运算只要求会用即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介绍证明方法。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不作严格的证明。5、平面向量的应用主要在平面几何和简单的物理学这两个方面不在其它方面拓展。6、准确把握教学尺度。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光线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意义;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线法、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光线向量的含义,共线条件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和含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向量垂直、平行的主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夹角公式。7、注意突出向量的实际
22、背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8、 注意突出向量的工具性,增强学生自觉应用向量意识向量的重要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向量的语言功能,二是向量的应用功能:向量不但是刻画物体位置、物理 量、几何图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刻画代数中量与量关系的主要工具,因此向量具有几何,代数双重语言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语言,在用向量解决实际问 题时,必须实现向量语言和其它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消除学生对向量语言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向量的应用功能:在高中主要指用向量解决与长度,角度有关的几何问题,处理几何中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在立几中尤为广泛。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向量法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体会向量法的优越
23、性。9、突出向量数形的双重性,有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七)必修4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2课时。2、除掌握基本要求以外应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下面方面。理解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所体现的向量方法。理解和、差、倍角的相对性,能对角进行合理正确的拆分,但要控制拆分的难度。了解公式特点能进行逆用、变用、活用。了解变换中蕴含的教学思想和方法。3、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半角公式等只作为练习,不要求记忆。4、把握新老教材的异同。从知识内容看基本相同从数学变换角度看有同有异从思想方法层面看新教材更多体现多种思想方法从教学方式看新教材更强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从顺序上看新教材安排在
24、三角函数,向量之后仍作为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握本章的关键点公式C-的推导过程及应用(八)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0课时。2、不必增加立体情况下求解三角形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在立几学习中适当拓展,此时过早。3、应用问题应限制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上。4、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但不要求太复杂或繁锁。5、要注意体现例题的教学功能。6、要突出问题性和探究性。7、要重视实习作业。二、高一年级20xx年春季学期教学内容与建议(一)必修5 第二章 数列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6课时2、复杂的递推关系不作要求。3、已知数列前n
25、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习题不必太难。4、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应重点加强。5、重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推导方法,能利用这些公式以及求证方法求一些特殊的组合数列的前n项和。6、理解Sn与an的关系,会处理与之相关的问题。7、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重视探究题、练习题、阅读与思考等内容的学习。9、重视纵横联系,既突出数列的个性特点,又要体现数列的函数特征。10、控制难度,淡化特技。(二)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8课时。2、加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的过程。3、加强从具体到抽象地呈现内容。4、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思想性。
26、本章内容虽在代数变换上的要求有所减弱,也没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过多展开,但在知识的联系和思想性方面有较多的加强。突出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强调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5、不等式的学习不是一次到位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后续内容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不等式选讲中不断推进与加深,因此,本模块对不等式的推理与证明要求不高,有关含参问题,不要过分展开,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即可,不要在用最基本不等式证明上加大要求,也不要在等号成立条件等细节上过分纠缠。6、有关线性规划的教学要求了解抽象模型的过程,会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加以解决,要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27、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关概念:线性约来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几何意义,理解边界的概念及实路虚线边界的含义。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能画出平面区域。掌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抽象模型画可行域数学化解析化具体化图解法不必将后续内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提前。7、关于基本不等式的教学,重点突出用此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必推广到三个变量以上的情形。(三)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0课时。2、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利用感
28、性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不仅会画三视图,而且要能用结构特征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由三视图、直观图想象出空间几何体。4、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只需通过实例概括,不必证明,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也不必深入挖掘。5、对复杂物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要适当控制难度。6、关注新旧教材的三个变化。内容的变化:三个角安排在选修2-1中,多面体及欧拉定理安排在选修系列3中,增加了三视图。几何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课标教材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教学要求的变化:()大纲教材要求了解概念掌握性质。课标教材要求认识柱、锥、台、球
29、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想象能力上,对概念性质则降低了要求。()对知识发生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处理方法的变化课标教材: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柱、锥、台、球点、线、面大纲教材:点、线、面柱、锥、台、球(四)必修2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4课时。2、课堂教学要求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认识过程展开。教学中应认长方体模型中的点、线、面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认识空间中一般的点、线、面关系。3、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的转化,这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着力点。4、关于空间中的角与距离。了解:异面直
30、线所成的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线面距。面面距。理解:线面角。对于这些角与距离的度量问题,只要求在长方体模型中进行说明即可,具体计算在本章不作要求。5、关于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有关性质定理要求证明和掌握并会用,而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必补充。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及有关概念不作要求。6、有关课本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以及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能作为解题中推理的依据!(五)必修2 第三章 直线和方程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1课时。2、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五部曲:建系:坐标表示建立几何关系直译:几何问题代数化化简:通过代数运算简化
31、方程形式翻译: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3、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坐标法应贯穿始终、数形结合要不断体会,感受运动变化问题中的函数思想,善于用好方程这一工具来定量。4、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应突出数与形的特征,能用三角函数描述斜率。5、关于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要求掌握点斜式、斜截式(特别要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两点式并能熟练运用。理解一般式含义,能将其它形式化为一般式,知道各种形式的局限性。截距式只作为了解,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要求了解。6、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公式不必记忆。7、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借助信息技术探求轨迹的形状等等。(六)必修2 第四章 圆与方程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约12课时。2、继续贯穿坐标法思想。3、注意加强与实际问题和其它学科有关问题的联系,体现其应用价值。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圆与代数方程二次项系数相同的二元二次方程之间建立的联系,并且了解这一联系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的作用。5、在基本要求之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研究圆上任意点与直线上任意点之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体会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圆与直线对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体会解析法思想。6、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重点应放在对坐标系的理解上,即:理解空间中点的坐标的意义会表示,会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能建立空间坐标系表示一些特殊的几何体(如正三棱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