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跃迁引擎--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孔凡河.pdf
《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跃迁引擎--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孔凡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跃迁引擎--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孔凡河.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年月第 卷第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创新性学科团队项目( );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孔凡河( ),男,山东泗水人。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跃迁引擎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孔凡河(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摘要: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政府执行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政府执行力的解构,不能囿于工具理性层面,造成“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必须消弭工具理性霸权,从价值理性向度寻根求解。政府执行力之价值理性
2、涉及执行主体与客体的自觉能动性、执行意愿、价值吁求以及内在动力等方面。政府执行力归根结蒂要受精神力量驱使。公共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支配力量,贯穿渗透于行政执行的主体、客体、手段、价值取向以及执行目标等环节,透过对执行主体、客体、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传导于政府执行力。当各种社会主体都将公共精神内化于己时,政府执行力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国家治理机制的运转就会更加和谐持久。当前公共精神在我国尚属稀缺资源,与提升政府执行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公共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体心灵深处,成为人们自觉认同的道德信仰、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关键词: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
3、;国家治理;法治政府;公民社会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当前,我国已步入了一个利益多元分化和利益格局重构的社会转型时代。各种利益冲突渐趋明显,社会不公现象颇为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稳定因素急速增多,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侵蚀,现存的某些体制机制严重阻滞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凡此种种,意味着我们在国家治理层面正遭遇诸多新的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就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种挑战作出的主动回应,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诉求。目前,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千头万绪,提升政府执行力是其重要内容。政府执行
4、力是影响国家治理绩效的一个关键变量。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是经由政府执行力铸就的。倘若政府执行力不强,再好的制度、政策,再宏伟的目标都将会大打折扣。提升政府执行力最根本、最有效的路径是厚植与时代特色相契合的执行力文化,化育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跃迁引擎公共精神。一、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执行力的理论涵蕴及影响因子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权衡国家治理方式创新,实现国家善治,回应民众现实诉求的重要标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对我国的政治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国家治理中存在诸多紧迫问题,已
5、形成局部性的治理危机。如不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局部性治理危机有可能演变为全面的执政危机和政治危机。化解治理危机的重要出路在于,铸就过硬的政府执行力,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一)政府执行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要件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包含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等三个重要的治理层级体系。相应的,国家治理能力也主要体现在政府治理能力、市场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上。其中,政府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要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照此逻辑,政府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要件。欲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必先提升政府执行
6、能力。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重申,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美国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 ,而其余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可见,执行力确实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究竟何谓政府执行力?学界尚未作出统一权威的界定。从词源上来看,执行研究的开创者杰弗瑞普雷斯曼和G24洛威尔达夫斯基把执行看成是“目标与行动的设定,以及如何完成他们的互动过程”。行政学家尼古拉斯亨利则认为“执行就是对组织的公共政策或组织间的协议的贯彻和落实”。古德诺在行政学的奠基之作政治与行政中,将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规定为执行。虽然当代政府的管理活动已不单单是执行政策,政府已经越发频繁地参与
7、到了政策制定当中,即履行了古德诺所谓的“国家意志的表达”职能,但就总体而言,执行政策、法律、法规依旧是政府最主要的职责。而执行力就是组织成员实施组织计划,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至于政府执行力的界定,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执行能力和执行效力。执行能力是指各级政府对政策和法律的理解能力、动员能力、行动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执行效力是指各级政府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效能、效益与效应,主要体现在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和谐度等方面。有学者认为,政府执行力是指在特定的文化和环境影响下,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第期孔凡
8、河: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跃迁引擎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有效地实施法律、法规、政策等的实践行为能力。 上述界说可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向度:广义上的政府执行力泛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能力;狭义上的政府执行力就是指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梳理这些界定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倾向,那就是侧重从技术层面对政府执行力进行工具理性意义上的解析。这种意义上的政府执行力,主要涵摄政府能力和执行环境两个方面。政府能力既体现在个体能力上,也体现在集体能力上。个体能力即政府工作人员(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和各种能力,如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9、、学习创新能力等;集体能力即政府组织机构的优化程度,譬如机构设置、职能划分、领导集体的构成以及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科学合理性程度。执行环境主要涵盖影响政府执行的外部因素,包括政策本身的科学性、政府可资利用的资源以及政治、经济等大的环境内容。 然而,对政府执行力的阐释,不能囿于工具理性层面或技术理性层面,不能造成韦伯所讲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因为,政策执行效能除了与技术、工具性“硬件”要素息息相关外,与组织及其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准、意愿认同、执行心态等“软件”要素亦密不可分。政府执行力在价值理性层面的意蕴主要涉及政府及其成员在执行政策时的自觉能动性、执行意愿、价值吁求以及内在动力等方面
10、。一般而言,政府及其成员在政策执行时的自觉性越高,内在动力越大,执行意愿越积极,价值吁求越公正,其执行力度就越强,执行效能就愈好。反之亦然。此等意义上的执行意愿、自觉能动性、内在动力等因素,主要源自政府及其成员的信仰认同和价值取向等精神内核。政府及其官员信仰的坚守和价值根基的熔铸,离不开公共精神潜移默化的涵育。因此,破解政府执行不力的困局,必须改变过于依赖工具理性的做法,消弭工具理性霸权,从价值理性层面寻根求解。可见,政府执行力价值理性层面的内容,比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层面的内容更具深层次意义。 (二)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因子谱系政府执行力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其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涵盖执行主体、执行
11、客体、执行资源以及执行环境等方面。 执行主体政策制定后主要靠执行主体实施。执行主体是决定行政执行成败的关键要素,在执行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执行力的其他影响因子如制度、资源、环境等,只有通过执行主体才能发挥作用。 执行主体指政府组织内部承担政策执行任务的各级政府部门及人员,主要包括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执行机构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载体,其机构层次、规模大小、组织结构、权责划分等因素与政府执行的效果直接关联。执行人员是政府执行力的根基,是决定政府执行力强弱的最直接要素。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所在”。
12、如果执行人员态度不端、作风不良、道德失范、责任心缺失、能力不足等,势必导致执行乏力。总之,执行行为最终要由执行机构和执行者去落实,政府执行力归根结蒂是执行主体的执行力。在政策质量既定的前提下,行政组织及执行者的执行能力是影响政府执行力的核心要素。 执行客体执行客体是政策执行所影响和作用的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象,即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和受众者。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社会利益进行调控和分配的工具。行政执行的过程就是执行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调试、利益博弈的过程。政策执行能否顺利,并非执行主体的一厢情愿,也取决于政策受众者对待政策的态度。执行客体对政策的认同与支持程度足以影响政策执行的
13、效果。如果执行客体将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置于全局或整体利益之上,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不配合,有抵触心理甚至抗拒行为,政府执行力势必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执行客体的政治社会化水平较高,公共精神饱满,能够充分吸纳和理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政府执行力自然会水涨船高。 执行资源公共政策的执行需要各种执行资源作保障。充足优质的执行资源有助于政府执行力的改善。执行资源的范畴较为宽泛,包括保障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权力、信息、技术以及制度等。根据执行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的执行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整个行政执行的灵魂,它主要包括政策
14、执行者的数量多少、知识结构、人员组成、综合素质等方面。政府机构的部门设置和权力分配结构对人力资源利用效果有重要影响。 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是整个行政执行的基础。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财力物力有限的地方,政府往往会“与民争利”,出现“公共利益部门化”现象。在同一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政府因其财力物力各异,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执行效果。无形的执行资源主要包括权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制度资源等。权力资源是指政府的权威或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程度。政府有权威和公信力,才能使目标群体对执行制度、政策、过程予以认同与配合。信息资源是对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在信息社会中
15、,保障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之间信息渠道畅通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做到既充分收集信息,又要甄别信息真伪,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保证公众对信息的知晓。技术资源是指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凭借的方法、手段、设备、工具等方面的知识,是行政执行的“催化剂”,能够催生出执行的科学与高效。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其功能在于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互动的稳定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是政府管理的必要条件。优质的制度资源可以提高行政执行的预见性,降低其不确定性;劣质的制度资源会损伤和浪费其他资源的效力,阻碍政府的有效执行。上述无形的执行资源,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态
16、度和价值判断,在政策执行中可以发挥减少执行阻力、传播行政价值理念的作用。 执行环境执行环境虽然不属于政府执行力的内生变量,但它对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执行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规约。执行环境就是政策执行时所面临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它涉及政策自身以外的诸多变量,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等。这些因素以能动性的渗透方式,对行政执行发挥着促进、牵制或干扰的作用。当环境有利时,行政执行可以得到各种外在助力的推动;环境不利时,行政执行则会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干扰和掣肘。第期孔凡河: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跃迁
17、引擎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政府执行力的强弱是各种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其中,执行主体是主导因素,执行客体是重要依托,执行资源是内在基础,执行环境是外在条件。这些影响因子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譬如,执行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就包含了执行主体。制度资源本身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环境,一种无形的软环境,人们通常称之为制度环境。政府执行力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这些内外要素整合优化的程度。不过,在众多影响因子中,人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主导因素,是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核心资源。制度由人而定,资源由人分配,环境由人形塑。而人又是在某种精神和价值理念规导下行事的。归根结底,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因子都与人的精神脱
18、不了干系,最终要受精神力量支配。任何东西,一旦升华为精神,就会深深熔铸于人们的心灵中,自觉体现在行为上,成为规约行为的内在力量,人们就会自觉按其内涵要求行事。 公共精神就是人们基于对公共性的认可和倡导而升华形成的精神气质,它立足于宽容、理解、公正、民主、法治、责任、权利、秩序和服务等价值根基,扩容社会资本存量,透过执行要素作用于政府执行力。二、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的价值根基与内生动力在国家治理领域,维护社会正义、改进执行范式、寻求善治、推进民主行政等价值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公共精神作为社会价值支撑。公共精神所蕴涵的价值准则是公共行政的理论支点,是政府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根基,是国家治理的灵魂和旨归
19、,弘扬公共精神是政府执行力得以牵升的内生动力。如果偏离了公共精神的价值向度,国家治理将蜕化成一种纯粹的统治模式,失去本真的人文关怀,政府就可能堕落为追求私利的工具,政策执行的效能势必大打折扣。(一)公共精神的价值意涵及类别界分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引发了社会精神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层面的巨大流变。随着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的渐次展开,社会生活的公共性质、公共目标和公共价值日益彰显,公共精神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努力塑造和积极秉承的人性价值与精神品质。 公共精神的价值意涵阐释公共精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几乎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从学界的研究范式来看,学者们基本沿着两种学理进路展开
20、:一种是伦理学进路。从这一进路来审视,公共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伦理精神,是指孕育在公共领域中并渗透至每个社会成员内心深处的,以利他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譬如,有学者认为,公共精神就是对“公共”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与承诺,是对“公共”的热心、关爱和尊重,是对“公共”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公共生活中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 这一层面主要是从社会公德、公共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公共精神。另一种思想进路是从政治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公共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政治精神,是社会成员对公共生活的理解以及对公共生活的行为准则、规范、制度等的认可并反映在客观行动上的遵守和执行。 譬如,有学者主张,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
21、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可与追求。 这一层面更多的是从人的“类特性”角度来理解,体现为人们对社会秩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序、社会制度的意识、观念和态度等。 尽管这两种思想进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但其对公共精神的诠释和界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公共精神就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之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 公共精神所体现和反映的是主
22、体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和社会的慈悲胸怀。其根本旨趣在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因此,公共精神的实质是人们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对公共价值进行澄明、维护和持守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品质与精神样态,包括公民之独立人格、理性精神、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政治认同、参与行动及普世关怀等。 一句话,公共精神既是一种关怀公共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也是公共理念、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有机统一体。 公共精神的类别界分公共精神可分为社会公共精神和政府公共精神两种基本类型。社会公共精神就是普通公民的公共精神。在学理上,公民的公共精神应指作为独立主体和平
23、等权利义务的公民,关心公共事务,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的意愿、热情以及积极行动的能力。就其内容而言,公民的公共精神主要涵盖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因此,公民的公共精神是一种公共美德,它所展现的是自律爱国,为共同体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的良好品质。在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的指引下,公民就易形成参与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良好道德准则和遵章守纪的行为风范,这对国家治理和政府执行力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政府公共精神的人格主体是行政人员或公务员,因而政府公共精神就表现为公务员的公共精神。公务员的公共精神不同于公民的公共精神,它在应然层面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精神 政府 执行 价值 跃迁 引擎 基于 国家 治理 视角 孔凡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