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总 学 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学分:3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 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2、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
3、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活
4、动过程,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作能力,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程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遵循为行动而学习原则,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尽可能地让学习者通过行动来学习。精心设计以生产实践中具体产品的品质检测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4、工作过程为中心,推进课程融合本课程按照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来设计课程体系精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按职业工作过程建立课程内容结构。以情境教学为主,任务驱动,按职业活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技术知
5、识,使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传授相应的技术知识和完成操作技能训练,实现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5、任务驱动,倡导引探教学本课程倡导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完成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探究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各任务的学习。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
6、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6、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教学评价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工作过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评价过程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公正的评价和真诚的激励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从而鼓足前进的勇气,使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达到质的飞跃。三、课程设计思路 1、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情景化结构,以测定方法为主线,
7、以实训任务为载体,选取来自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检测项目,按照具体工作任务设计组织理论教学。2、由理论知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以及课外学习共同构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的七个学习情景。六个学习情景中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掌握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3、教学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出发点,以实际操作为基础,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逐渐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实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4、整个课程以定量分析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规范、整洁、卫生的实训室工作环境
8、和严谨的工作素养,学习分析检验的基本操作知识;再进行技术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完成各学习情景各项目下的任务学习和实训。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分析化学课程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课程按照下述指导思想进行改革:不进行传统独立的章节教学,将分析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并行开设,理论围绕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进行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融“教、学、做”为一体,以模块化内容体系组织教学,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分类目标(
9、一)基本职业素养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3. 具有化工生产、一般化学品、产成品的各种危险性(易燃、易爆、剧毒、腐蚀等)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安全意识。 4具有全面质量、计量管理及分析标准化管理常识。(二)知识能力拓展目标 1基础知识 定量分析的基础理论,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 2专业知识 熟悉各化学分析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误差传递、统计和控制的知识;了解各种滴定法的特点和原因,及相关的计算;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
10、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 3玻璃仪器、辅助设备和计量器具知识 熟悉常用玻璃仪器、辅助设备和计量器具的原理、结构、性能、维护、检定 要求和方法。 (三)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操作能力 熟悉掌握各种样品或产品的容量分析操作、 并能根据国家标准的相关资料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对常用的分析仪器能熟练安装、调试、校正、验收及编写使用操作规程。 2应变与处理事故的能力 能及时判断和解决分析中的疑难问题;能制定分析操作中的安全规程,并能 正确处理各类事故。 3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能力,能发现、判断和排除常用玻璃仪器、辅助设备较复杂的故障。 4分析计算能力 全面掌握常用分析检测的计
11、算方法 5管理能力 具备对实验室药品、仪器设备、劳动、安全及产品质量管理的能力,并能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改进分析和各种管理工作。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标准设置6个教学单元及其内容要求如下表。序号教学单元学习内容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论学时分配及作业1定量分析基础知识1分析化学概述2定量分析的误差3定量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4 有效数字机器运算规则5滴定反应的条件与滴定方式6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7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8滴定分析法计算1.学会实验室安全知识;2.会定量分析误差及有效数字运算; 3.会处理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与数据;4.掌握滴定反应条件与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5.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
12、制和标定;6会进行滴定分析法计算6书面作业2次2酸碱滴定1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2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3酸碱溶液的pH值的计算4缓冲溶液5酸碱指示剂6一元酸碱的滴定8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0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1理解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溶液,理解盐类水解平衡。2学会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溶液的酸度计算。3了解酸碱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以及缓冲溶液的酸度计算。4.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选择原则,熟悉常用指示剂在酸碱滴入定中的使用。5.学会强酸(碱)滴定强碱(酸)、强酸滴定弱碱、强碱滴定弱酸的化学计量点的溶液的pH值的和水解性盐的滴定及计算,
13、了解酸碱滴定方式及应用。6. 掌握盐酸、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7. 掌握用酸碱滴定法进行直接滴定的条件。8能正确计算酸碱滴定分析结果。10书面作业2次3配位滴定1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2 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3配位滴定法原理4金属指示剂5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6配位滴定的应用1.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原理和反应的特点。2.了解酸度对配位反应影响和酸效应系数义;3学会计算条件稳定常数KMY ;3.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条件稳定常数、最高酸度、最低pH值);4.能正确使用酸效应曲线选择滴定的酸度条件。5.能正确应用金属指示剂。6.了解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方法。7了解
14、滴定分析方式。8掌握几个具体实例。6书面作业1次4氧化还原滴定1 氧化还原平衡2氧化还原滴定3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4 常用的氧化还原测定方法5氧化还原滴定法计算示例1理解电极电位、标准电位、条件电位的含义;了解电极电位的应用。2学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速度与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5熟悉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和溴量法,掌握它们的原理,特点,指示剂的选择。 6具有实例应用的能力。7. 能对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重铬酸钾法、碘量法)进行计算。4书面作业1次5吸光光度法1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3测量条件的
15、选择4目视比色法与分光光度计5吸光光度法的应用1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检测对象和范围。2. 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原理。3理解比色分析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4.了解显色反应的基本要求,学会显色条件的选择。5. 学会选择入射光波长、参比溶液、和吸光度范围。6了解目视比色的方法;认识分光光度计仪器的主要部件,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7.掌握吸光光度法几个重要应用;学会分析结果的计算。书面作业1次6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1重量分析法概述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3沉淀的形成及沾污4沉淀的条件5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6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7沉淀滴定法莫尔法 佛尔哈德发法扬司法及沉淀8.
16、滴定法的计算示例1.掌握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2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和纯度的几个重要因素。3了解沉淀形成的原因,学会沉淀条件的选择。4具有实例应用的能力。5能对重量分析结果进行计算。6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特点、采用的指示剂以及适用范围;7能对沉淀滴定法分析结果进行计算。6书面作业1次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 教学单元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他合计定量分析基础知识628酸碱滴定8210配位滴定66氧化还原滴定628吸光光度法628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628合计384648二、教学建议课程组教师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
17、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有: 1、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做”、“四个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业与产品结合) 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主要在教室中进行,而分析化学实验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模拟生产现场或仿真实验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2、课堂教学采用学习情景-项目-任务设计模式。把每一种检测方法设计成一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完成,突出“懂得”与“会做”。在完成某一项目、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渗透知识的讲解,使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且适用。真正实现理
18、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3、创设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生产操作比较一致的学习情境。模拟生产训练从采样、样品加工、方法选择、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样品分析检测流程与生产单位基本一致,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情境中完成检测学习任务。4、注重以赛促学模式的运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举办学生技能节及资格证书考评,院级、省级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活动等,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学生懂得了职业技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广大同学努力学习、提高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三、教学评价建议打破一两次考试定成绩的传统做法,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进行评价。分析化学课程考核与评价实
19、施办法与成绩构成:成绩采用百分制,由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课程终结性考核成绩组成。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过程性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学习态度、作业、讨论等)占50、课程阶段性考核成绩(含学习情景单元考核、期中考核等)占50。期末终结性考核:期末学院统一安排的闭卷考试。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注重实践技能考核,让学生能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渐由被动练习转化为主动参与,由单项训练逐步过渡到综合能力训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能力训练的过程、素质提高的过程,使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措施,真正成为检验学生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手段。鼓励学
20、生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社会的适应性和高技能层次就业的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毕业时学生获得中级化学检验工证书率达100%。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当代仪器分析的重要内容2、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能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4、课后习题要多样化,应增加自主实验和创新实验内容综上,本课程教学建议采用的教材是由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主编的分析化学(第三版)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硬件环境我院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校园网
21、络教学环境建设,校园网的软、硬件条件及规模均良好。2、网络教学资源分析化学课程2006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在近三年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数字化建设,在校园网上己开通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网络教学资料的有效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并注意经常更新。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实践教学资料、参考资料等登录网站即可下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第五部分 附录附录1:主要参考书目1 戴竹青.水分析化学. ,2008.2 王冬梅主编. 分析化学实验. ,2007.3 赵中一等编,分析化学习题详解(高教版分析公学(第五版)(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 ,2006.4 骆巨新.分析实验室装备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 陈艾霞主编陈斌主审分析化学实验与实训。,2009.课程标准制订人:黄端华 审核:制订日期: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