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w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柴颂华.pdf
《基于5w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柴颂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5w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柴颂华.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而辚2蝴016年篇7 130。B黝丝举稚协月 出版I。4Iy y,基 于“5W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柴颂华吕尚彬遗产传播研究摘要】文章运用拉斯韦尔的“5W”理论详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播过程中应该选择依托政府为主导、社区及个人积极参与的路径,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媒体进行有效的传播。同时在传播中也要考虑其在文化交流、文化教育与文化普及等价值方面的评价。【关键词】5W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作者简介】柴颂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吕尚彬。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0
2、【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6)07014905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与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理论模式。该著作全面阐述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Say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对象(To Who);传播效果(With Which Effeet)。拉斯韦尔的“5W”理论模式对传播学内容作出了准确界定,为后来的学者进行研究指引了方向。本文将尝试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播作探索性分析。一、依托政府强化非遗传播主体
3、传播主体(Who)是指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传播信息并主动作用于他人的组织或个人【11。对非遗的传播而言。其传播的主体是什么呢?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其传播的主要内容做了一定的界定,同时也指出。个人、团体或者组织均可以作为非遗的传播主体。传播学学者库尔特卢因将传播主体称之为“把关人”21这对于非遗传播主体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非遗传播主体要真正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非遗的传播主体主要是个人与政府但是其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非遗传播的直接主体是技艺人,但技艺人大多不愿意传承自己的文化、不愿意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
4、技术、经济的发展,技艺人没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文化也丧失了保护自己原有文化的自觉性,这一现象如长期蔓延下去对非遗的传播来说那将是一种潜在的危机。非遗另外一个传播主体是国家政府部门。现在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政府部门在其中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对非遗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非遗传播者。作为传播主体的组织和个人必须要挑起重担。行使好自己的职责。做好“把关人”。第一政府作为传播主体有责任对非遗的传播行使职能。非遗是世界各民族劳动人民保留下来的,在长期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也是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种社会形态的折射,是我们人类共有的
5、宝贵财富。政府有权利与义务去保护这些人类所共有的财富和公共资源,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应该加强对非遗发展问题的思考,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列入国家战略中。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政府作为国家的权力机构可以在非遗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组织【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资助(2014103010201)149万方数据权利,如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条例对传承人和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对一些偏远山区的非遗项目给予经济上的支持等。如何将非遗有效地传播开来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由于其传播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必须要有政府支撑,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近几年来,非遗在我国
6、得到全面保护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政府在其传播过程中进行有效组织的结果。非遗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个性因素,不同地域、不同个体之间也会产生冲突,政府在其中积极协调、组织,针对不同的诉求,从全局的角度进行了平衡。多方面地整合、利用有效资源,保证了非遗在现有的条件下得到了较好传播。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政府在非遗的传播中较好地行使了传播主体的职责。第二,提高非遗传播者的个人素养。对作为传播主体的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到多少相关知识,而更多是对非遗全面的了解。要具备传播非遗的必需的文化素养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非遗的发展历史、文化特征、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以及从其文化
7、中折射出的思想等一切,这些将是指导其他人进行传播的精髓所在。社会学家兰登贝格也有这样的认识。他认为传播的主体可以指导别人的行为,同时更能从深层次,特别是人的思想层面反映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翻。作为非遗传播者的个人素养能够在传播行为思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反映出非遗的特征与内涵,才能充分展示传播活动中“把关人”的风范,起到“把关人”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有利于非遗更有效的传播。作为传播主体的个人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才能更加有利于非遗的传播,这就像新闻战线上的工作者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报导虚假新闻;人民教师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甘做铺路石”的作风。非遗的传播者也要有不怕
8、苦、不畏经济大潮冲击的勇气,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有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信念。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虽然在内容上有些不同之处,但却是非遗传播过程中每个传播者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三拓宽非遗传播者视域,加强其责任意识。作为非遗的传播者,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了解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同时要有宽阔的文化视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不断加速,“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让文化的边界消融,如果我们传播者没有宽广的视域、长远的眼光去发现存在的问题,150必将导致非遗的特征逐渐消亡。所以,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还要站在全球化视野下看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种族的文
9、化发展与传播。当今是一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发布各种信息,传播各种文化,及时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我们作为非遗的传播者必须担起传播的责任与使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进行传播但一定要注意作为传播者应该做好“把关人”,使其传播的内容有意义、有价值。目前我国对非遗传播的研究还处于一种起步状态,更多地局限于对传统技艺的研究。所以,其传播主体依然是国家政府部门。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传播主体会逐渐转移到一些个人身上,形成一种自觉的传播群体。二、还原生态,建构独特的非遗传播内容非遗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化,我们作为传播者对其在现代传播中的内容
10、必须严格“把关”,要多角度全盘考虑,真实地还原其生态情况。让传播的内容能够体现出非遗独有的特征,向受众传播最为完美的原始属性。需要重点探讨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如何建构意识场。人的各种行动都是靠意识来指导,非遗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要依托人们主动意识的提高。非遗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各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伟大成果,它蕴含着较强的审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重价值。从另一角度来看,非遗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其原因是与非遗目前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中国的旅游近80与
11、非遗有关联性。中国的少数民族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少数民族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近半数。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非遗项目都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相关,非遗的衰败和消失可能对国民的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可能对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加强对非遗的保护是我国目前一项重要国策。所以我们要研究非遗在传播过程中意识场的建构问题,加强全民的自觉保护意识,为其提供较好的生存土壤为非遗的有效传播作好铺垫。同万方数据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这将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千秋大业。第二,如何恢复生活场。生活是非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保存下
12、来的一种形态。如果没有这种生活形态,非遗就会失去独有的特征。在民俗学中将其称为“生活场”141生活场是非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如何在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依然能够保留非遗的生活场值得我们好好去探讨。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现代生活中实现“社区”化模式。也就是在特定的区域内保留一定规模的非遗生态生活环境,将其传承人全部集中在“社区”内生活,从事原始的生态文化传播,为他们延续传统习俗和文化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为非遗的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在传播中一定要研究其生活场的问题如何去恢复生活场是其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第三,如何优化文化场。在非遗的发展进程中一般都是多种文化形式共同
13、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整个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场”。近年来受到科技进步的冲击非遗文化场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有些在快速走向消亡。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如何让其文化场得以恢复和保护问题,要考虑非遗的文化空间发展问题将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准确地呈现出来。为研究如何优化其文化场提出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其文化的传播提供理论支撑。第四如何改善物质场。任何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都离不开精神与物质等方面的因素。目前非遗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精神方面,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也更多地表现在物质方面。从整体发展来看,非遗的精神方面的价值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模式 物质 文化遗产 传播 研究 柴颂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