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精选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docx
《2022精选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精选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精选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语文教案 篇1教材分析:本次写话是这学期的第一次,配合单元主题,所写的内容是学生熟悉和课外生活,要求不必过高,可以让学生能写多少写多少。教学理念:通过学生本节课说和写的锻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好词佳句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能力。本节课在注重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能够乐于。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写话,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尝试在课外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2、培养学生写话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实的感情。3、鼓励学习在写话中尝试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并
2、根据需要尝试使用标点符号。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写话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实的感情教学难点:鼓励学习在写话中尝试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并根据需要尝试使用标点符号。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的小朋友们都在做什么呢?是的,他们在踢键子,你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你们想加入这个游戏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那多彩的生活,好吗?同学们,在课堂之外除了踢键子之外还有许多有趣的课外生活,平时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并且写一写你们多彩的生活。(二)看板书,想情景,说词语师:请你们一边看老师写课题一边想,多彩的生活场景,想到了哪些成语或词组可以说
3、,想到了哪些诗句可以说,想到了哪些情景也可以说。老师板书的同时你就可以积极的主动地站起来来响亮地发表感想了。学生说师相机板书。对学生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声有色,我就是生活,就是多彩生活。(三)启发谈话,互相交流1,回家后写完作业你会做什么?怎么做?2,节假日你会安排哪些课外活动例如五一长假,十一长假,春节,六一等等3,在小组内互相练说。4,小组内的成员互相评议。(四指导写话1、明确写话内容。2、把内容尽量写完整,语句要通顺,尽量能使用学过的词语。3、注意使用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4、教师巡视,指导。(五)推荐到全班交流要求:组员先说说推荐的理由。小作者交流前可先说说自己文章的主
4、要内容,或写后的收获。生交流,其他人员点评。(六)学生(可以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七)师希望你们课后仍要多多积累扎实你的记忆,磨快你的嘴。这节课大家上得很认真,我觉得你们很可爱,我希望你们把亮亮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多多观察美好的事物,多多描绘美好的事物。语文教案 篇2教学设计大海的歌是第一单元的一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使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感受大海的美丽与
5、奇妙。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你能仿照海上的风描述自己见过的海吗?通过这样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
6、课时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二)初谈对大海的感受。看了录象,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四)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大海会唱歌吗?”“大海唱的什么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7、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整体感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3)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3小组汇报、感悟:(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A播放录象一: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
8、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A课件出示填空:海上的风是()、是()、是()、是()他一来,就()就()就()就()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A播放录象,(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B指名朗读、评议:此处设计考虑到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品味、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书。在读书的
9、基础上仿写,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五、拓展活动: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大海的手抄报。第二课时(略)教学内容容:1复习会认字。2学习会写字。(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镜”与“境”的对比、区分。(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上、中、下三部分长短、宽窄进行画线比较。)部件拼摆,实物投影展示
10、、评议。(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语文教案 篇3学习重点: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建议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
11、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学习内容1. 大雅似俗的风格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2. 关于课文的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
12、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
13、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
14、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
15、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
16、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关于结构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17、。(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复习本单元的生字、组词,体会句子含义及句中表达的感情,练习背诵、了解人物背景。重点复习本单元的知识教具题板难点复习本单元的知识教学过程一、逐课复习生字、词语、句子二、针对复习情况,对出错较多的地方进行巩固练习、比一比组词役( ) 拱( ) 嫂 ( )设( ) 哄( ) 搜( )、补充词语雪中( )( ) 同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精选 语文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