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武传》说课稿 .pdf
《2022年《苏武传》说课稿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苏武传》说课稿 .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苏武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知识和能力要求:1. 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2. 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3. 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4. 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5. 学习汉书精妙的艺术手法(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二、说教法过程和方法: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2、质疑学习,培养质疑能力3、养成对文言字
2、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4、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5、计划用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2. 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3. 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4. 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第二课时教学理念: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3、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
4、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三、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二、教学重点:目标1三、教学难点:目标2四、教学方法:点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 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 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汉武帝时,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历尽艰辛,持节
5、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92 年)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 不为章句, 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 作史记后传 ,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 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
6、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史通 ?六家) ,则是其特色。(三)苏武是汉朝史臣, 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
7、。疏通文言知识,结合完成学案相关内容。【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 ” ,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 ,没有。信义安所见乎见:通 “现”,显 现 。孺 卿 从 祠 河 东 后 土祠 : 通 “ 祀 ” , 祭 祀 。法 令 亡常亡:通“无” ,没有。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 ,没有。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始以疆壮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
8、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出疆:通“强”,强壮。【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 相当于所以。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 ( 妹妹 )和弟弟。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
9、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1)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 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 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 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6) 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名词活用(1) 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 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 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 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特
10、殊句式】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1倒置句(1)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 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 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 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2判断句(1)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 非汉所望也(3)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 被动句(1) 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 皆为陛下所成就(四) 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1、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明确: 课文先
11、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2、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明确: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 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 38 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 10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划分依据:时间顺序。(五)课堂小结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 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六)布置作业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
12、,令人感动, 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200 字左右的复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述文段。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二、教学重点:目标1三、教学难点:目标2四、教学过程:(一)辨明传类,准确解读。传记的类型很多, 有自传与他传, 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
13、 等等。面对一篇传记, 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 思想趣味, 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 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
14、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二)出使背景:汉匈战争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 所以主动提出双方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出河西走廊, 直扑匈奴与西域的接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经营的西域地区之威胁;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本人投降,成了匈奴的大将。(二)分析人物,总结手法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
15、限)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第5 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 “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 “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课文第 6 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
16、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 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17、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般坚定, 宁死不屈, 忠贞不渝。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
18、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 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 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 惭愧不已, 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
19、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 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 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 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 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
20、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5、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
21、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 叛变投降。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
22、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2) 、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三)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1、运用细节描写。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 、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5、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
23、个有血有肉、 不卑不亢、 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四)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二、教学重点: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二)、全班学生质疑解惑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
24、弓弩?商议后明确: 白居易说 “非其义, 君子不轻其生; 得其所, 君子不爱其死” 。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 义正词严。 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 “臣事君, 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 ”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
25、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商议后明确: 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 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 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武传 2022年苏武传说课稿 2022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