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拿来主义教案3 .pdf
《2022年8拿来主义教案3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8拿来主义教案3 .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拿来主义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李征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教学过程: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二、导入新课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三、朗读课文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讨论: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章中归纳几个原因。4、文章 8、9 段的
2、内容是什么?明确: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这是文章第7 段提出来的。 说得明白些, 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
3、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第 7 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1)第 1、2 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 “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2)第 3、4 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 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因
4、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 “送去主义” 针锋相对的 “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3)第 6 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4、文章 8、9 段的内容是什么?文章 8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 段阐明
5、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五、总结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 。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 。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 段破,第 2 段立;第 3、4 段破, 5 段立;第 6 段破,第 7 段立;第8 段破,第9、10 段立。 。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
6、呈S 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板书)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批判“送去主义”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破)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错误的做法(破)提倡“拿来主义”(立)正确的做法(立)六、布置作业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 ,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第 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 “破” 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
7、习课文前半部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一)学生朗读课文1 7 段(二)讨论: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 “送去主义” 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3、第 3 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4、 “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三)明确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8、 - -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 -” , “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 “闭关自守” 的“大门” 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
9、 。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板书)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 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 *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 “单是” 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
10、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 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 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板书:送古董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衣钵相传送活人落后反动3、第 3 段是难点, 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8拿来主义教案3 2022 拿来主义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