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大社会学教程考点总结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北大社会学教程考点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大社会学教程考点总结 .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1.公民社会 (2001,名; 2002,简; 2016,论)公民社会( Civil Society),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是指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而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 (政府) 相对应的人类生活形式。它是人们按照契约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的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公民社会这一概念涉及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领域。“国家与社会” 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近代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相关论述。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成立了国家
2、。国家是高于个人的存在。2.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认为, 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外在于个人而独立存在,并对个人具有强制作用。 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具有超越于个人的突生性质,而这些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有斯宾塞和涂尔干等人。如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个拥有器官和功能系统的超级有机体;涂尔干认为,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对社会的研究不能还原到生物和心理层次上。社会唯名论认为, 社会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社会真正存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行动,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社会唯名论坚持还原
3、论的观点,它认为认识社会必须还原到个人的生理或心理层次上。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在经典社会学时期有吉丁斯和韦伯等人,而在现代社会学时期则有布鲁默和戈夫曼等人。3.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2014,名)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在人类社会中, 人们常常将自己行动的意义用某种器物或符号表示出来,这些器物和符号就是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可以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 如电灯、 火车、轮船等; 非物质的,如一种礼节、一种观点、一个手势等。文化丛是指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比如,农民的
4、犁头、耕牛、套具等会形成一个文化丛,它们的结合可以发挥耕地的功能。 文化丛是相关的文化要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即是说,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丛,也不能发挥作用。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地整合而形成的整体。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文化模式:第一种文化模式的理解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性
5、区别;第二种文化模式的理解是从功能角度出发,它指的是任何文化体系中在较大时空中发挥功能的、由文化丛结合而成的整体。文化模式可以分成特殊文化模式和普遍文化模式两种类型。美国社会学家威斯勒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普遍文化的九个方面。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也写过一本同名著作文化模式(1934)4.主文化,亚文化(2004,名) ,反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被称为主流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与社会主导性文化不同的文化。亚文化是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现象,或是一局部的文化现象。亚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否定主导性文化, 仅仅是忽视其
6、某些方面,并以自己特有的形态补充主导性文化。亚文化通常会产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和亚文化并不是绝对的。两种都在变化,也能相互转化。亚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等反文化是指,亚文化一旦不与主导性文化共存,而是反抗主导性文化,这就成了反文化。反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有主导性文化的抵制。5.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2005,名; 2016,名)我族中心主义, 也被称为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人们习惯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7、对本民族的文化高度认同并有自豪感,对其他文化不易理解,这是正常现象,这并不是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是比较极端的认同本族群的文化而否定其他文化的现象。我族中心主义并不只是发生在民族文化的层面,有时也发生于同一民族的亚文化之间,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即某一文化对另一文化的排斥。我族中心主义常常导致文化冲突。文化相对主义, 也被称为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
8、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要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和文化模式去判断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强调不同文化之间共存和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费孝通先生曾对此有过一句经典的论述,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社会性断乳社会性断乳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它是相对母体对婴儿的生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危机的状况。其性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它一般反映为少年、 青年不愿向家长和师长述说自己的
9、想法,自己因缺乏经验和主见而犹豫不决、焦虑不安,在行动上则带有混乱的特征。社会性断乳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它是一个人从依赖他人到独立的中间环节。要减缓社会性断乳对少年、青年的冲击, 施教者要加强与少年、青年的沟通。费孝通先生曾在其生育制度(1947)一书中对社会性断乳有过专门论述。7.代沟 (2006,名)代沟这一概念是由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所著 代沟中提出的,指的是由于社会的迅速变迁,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产生巨大差异的现象。她认为人类发明的技术把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以前成长起来的人与此后成长起来的人分开了。当新一代到了读大学年龄的时
10、候,老一代是极为孤立的。另外,老一代的魅力已不复存在,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楷模和先例援引的世界。8.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2007,名; 2015,名), 逆向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指在人们基础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扮演新的角色,如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职业人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新角色;另一种是对同一角色的进一步学习, 这往往是由于时代的迅速变化,已有的知识不能适应角色的需求,如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许多职业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11、-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是指原有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即个体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这类社会化多是由于社会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造成的,如移民国外;二是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即对那些思想和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在管制下进行教化。这种教化一般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机构,如监狱、工读学校等来实行。 如犯罪人员的劳动改造。逆向社会化,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
12、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 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传统的受化者向施化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就是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南京大学的周晓虹也把这种现象称为 “文化反哺”。 逆向社会化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的迅速变化,造成年长一代的知识陈旧落伍, 而年轻一代则可能因贴近时代具有新的知识。逆向社会化并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 相反,它表明传统社会单向度的社会化方式正在向双向乃至多向的社会化方向转变。9.集体行为集体行为( collective behavior)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其1921
13、 年出版的社会学科学导论 一书中提出的。 集体行为指的是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个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集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如时尚、骚动等。集体行为具有如下特征:群体性,集体行为是众多人共同的、一致的行为;匿名性,这是因为集体行为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责任分散,“去个性化行为”发生;非组织性,集体行为虽由许多人的行为构成,但却缺乏组织;突发性,集体行为常常是在现场突然发生的。10.社会角色 (1997,简; 2000,简; 2003,名; 2012,名)角色( role)原本是戏剧中的名词,它指的是演员在戏中扮演的人物。社会科学家将其引入到社会研究之中,产生了社会心理学
14、和人类学两个学术研究传统,如米德的儿童角色扮演、林顿将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联系。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不仅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表征,也是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规范。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将社会角色分成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有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规定角色和实际角色等。11.先赋角色 (2004,名), 自致角色先赋角色又叫归属角色,是指个人与生俱来的,建立在血缘、 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15、 -第 4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先赋角色是与自致角色相对的一种角色。先赋角色包括两类:一类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或生理决定的,如性别角色、种族角色、年龄角色等;另一类是由社会规定的先赋角色,称之为制度性的先赋角色,最典型的就是世袭角色,如通过世袭获得的王位、贵族身份。先赋角色主要反映的是个人角色获得的被动性。自致角色也叫成就角色,指的是依赖于社会成员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现代社会中的学校角色、 职业角色中绝大多数都是自致角色。自致角色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竞争性,自致性角色的获得要靠个人奋斗。但社会学也认为,自致
16、角色的获得除了与个人努力有关外,也与社会制度有关。 在现代的开放社会中,人们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地位和角色的可能性更大。12.规定角色,开放角色规定角色是指那些权利义务、行为规范有严格限制和明确规定的角色。法官、 警察是最典型的规定性角色, 人们在扮演这些角色时其行为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违反规定的行为将会受到惩戒, 严重的会遭受法律制裁。在现代社会中, 各种组织中的角色规范要求都比较明确,对某些重要职位要求更加具体和严格。开放角色是指那些权利义务、行为规范没有严格限制和明确规定的角色。社会成员可以根据对自己社会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比较随意地去扮演这类社会角色。扮演这类角色时,个人有
17、充分的选择余地。如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就是一种开放角色。13.理想角色,实际角色,角色距离理想角色, 对于处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循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被称为理想角色。理想角色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基础的,一般地, 它是一种标准和较高要求。如古代儒家的三纲五常等。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地位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就是角色距离。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游乐园中旋转木马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
18、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观察发现,这种木马只适合3、4 岁的儿童玩耍,其他年龄的人则不能很好的进入角色。角色距离的研究表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能否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但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又哪有一成不变的角色,另外这种角色又是由谁规定的,自己活他人。1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的是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行动的过程。“角色扮演”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米德从社会化的角度分析角色扮演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认为儿童的各种游
19、戏,如过家家等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角色扮演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还提出了角色扮演的技巧,如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等。15.角色混淆,角色紧张(2013,名), 角色冲突,角色失败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角色混淆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角色认知不清,即人们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规范认识不足;另一个是场景分辨不清,即角色扮演与一定的情景想联系, 某种情景中的角色行为不能应用于另一情景中。角色混淆主要是社会化出现了问题。角色紧张是指个人在角色扮演
20、的实际过程中所引起的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一个人并不仅仅承担一种社会角色,而是具有多种社会角色。当许多种角色同时对同一个人提出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时, 角色紧张就会发生,即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就会发生矛盾。角色紧张可能是暂时的, 也可能是长期的,长期的角色紧张会带来心理压力,以致引发心理疾病。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诸如此类的角色紧张更是时常发生,如许多人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就难以取得平衡。角色冲突,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被称为“角色丛”。在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 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
21、冲突”。中国文化中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就指的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角色失败是指个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的极为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它是一个人未能或无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法成功扮演某种角色的情况。角色失败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角色扮演者未能有效地按照社会的期望进行表演, 从而角色行为失败,如有的学生因各种原因而中途退学;另一种的是角色关系体系解体, 原来的角色承担者无
22、法再继续扮演原来的角色,如夫妻之间因各种原因难以适应而离婚。 虽然角色失败属于负面事件,但处理得当也会为以后的成功角色扮演提供经验。16.内群体,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一对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民俗论 (1907)一书中提出的。萨姆纳认为,根据成员对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是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通过“我们”和“他们”的群体界线来划分和定义的。这些群体界线, 有的是有形的,如校徽就是一种群体界线符
23、号,然而,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感情上的亲切和态度上的认同。17.参照群体 (2014,名)参照群体也被称为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进行比较的社会群体,或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参照群体是与所属群体相对应的一种群体,有的是人为树立的, 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参照群体具有对照比较功能和价值规范功能,我们的自我估价会受到选择的参照群体的重要影响。因此,参照群体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18.群体凝聚力 (2008,名)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群体凝聚力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团结。群体凝聚
24、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人际吸引, 即群体成员由于某种原因而渴望相互接触的冲动; 第二是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第三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外,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群体之间的信息沟通、群体受到的外部压力等。19.初级社会群体 (2001,名; 2006,名; 2010,名; 2013,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最基本的一种群体形式,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初级社会群体 (primary group )这一概念是在20 世纪初, 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其写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初级社会群体,也被称为首属群体
25、、基本群体,指的是人们面对面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7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交往形成的, 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类型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居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密切;非正式控制。库利把初级社会群体称为“人性的养育所”,是培育个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的地方,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98,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北大社会学教程考点总结 2022 北大 社会学 教程 考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