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34单元教案 .pdf





《2022年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34单元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34单元教案 .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二首教学目标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 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 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难点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收集送别诗。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 ,你们
2、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板书课题)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 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 )
3、(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 ,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
4、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 ;再读这句诗,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5 页 - - - - - - - - - -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
5、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4、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这就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安慰,鼓励(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 (4)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5)感
6、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自由讨论赏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 (板书:豪情昂扬)三、小结: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 ,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 ,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大量阅读。作业设计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板书设计: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荒寒凄凉真挚深厚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豪情昂扬
7、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蕴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送元二使安西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1、解题学生读读题目送
8、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5 页 - - - - - - - - - - (孟浩然)3、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 ,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4、自由读,交流读懂的内容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
9、: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结: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
10、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5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 了解了古诗的大意, 接下来请同学带上感情, 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三、练习比比谁的反应快1_, 客舍青青柳色新。2使: _。3浥这个字读 _。4柳树的颜色是 _。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
11、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四、课外拓展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五、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板书设计: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5 页
12、 - - - - - - - - - -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写景抒情城市的标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 ,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学习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 ,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
13、的珍惜之情。教学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吧!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3、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2、给字词正音生字:遒 qi涸 h芸 y n 馈 ku忖 c n 蒡 b ng 啁 zh u 啾 ji窠 k3、词语 : 遒劲:雄健有力 .形容树枝 . 馈赠:赠送. 芸
14、芸众生 :芸芸:众多的样子 .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 川流不息 :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 .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 ,船只很多 . 寿终正寝 :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 .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 .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 4、给课文分段全文层次清晰 ,共分三个部分 .1-5 段为第一部分 ,6-15 段为第二部分 ,16-17 为第三部分 .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揣摸体会:(1)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出示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
15、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 ,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5 页 - - - - - - - - - - 连体人。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 ,描写中带有讽刺。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 ,像连体人 ,失去了特有的个性 ,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作者抓住了城市的 大厦和大楼 ,街道 , 轿车, 人们的衣着 等这些具体事物 ,用细腻 ,形象的语
16、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 ,没有个性。(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作者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 油松是长春的标识; 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 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3)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3、研讨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
17、的感情?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 ,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 ,共同发展。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课后拓展: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业设计: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2、仿写练习。板书设计:城市的标识树不可替代不可置换城市灵魂、个性吾腰千钱知识目标: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自
18、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情感目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教学难点: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5 页 - -
19、- - - - - - - - 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咸:全、都。程度副词。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绝:横渡。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20、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三、展延伸,深化主题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在老
21、师的指点下,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小练笔:读后感。板书设计:吾腰千钱金钱生命爷爷的毡靴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34单元教案 2022 北师大 语文 第十二 34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