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二节电子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二节电子课件.ppt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 第二节 “诗言志” 第三节 道 法 自 然 第四节 风教与原道 第五节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第二节第二节 “ “诗言志诗言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诗以言志一、诗以言志 “诗言志”,从字面来看,就是“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意思。这个“诗”究竟是指一般的诗还是指诗经而言,现在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一种解释,“志”不是后人理解的意思,即不是个体性的思想情感之义,而是“记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帝曰:帝曰:“夔!夔!命汝典乐,教胄命汝典乐,教胄子,子,直而温,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
2、宽而栗,刚而无虐,虐,简而无傲。简而无傲。诗言志诗言志,歌永,歌永言,声依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律和声。八音克八音克 谐,谐,无相夺伦,无相夺伦,神人以神人以和。和。”尚书尚书尧典尧典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政和
3、;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毛诗序毛诗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诗,志也。志发于言,从言,诗,志也。志发于言,从言,寺声。寺声。”许慎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诗大泽之博诗大泽之博”句云:句云:“诗者,诗者,志也。志者,记也。谓作此颂以志也。志者,记也。谓作此颂以记大泽之溥博记大泽之溥博诗训志意之志,诗训志意之志,又训志记之志。又训志记之志。”王念孙王念孙读书杂志读书杂志汉书杂志第十汉书杂志第十王念孙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是中国诗
4、学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无疑是先秦时期关于诗歌本体和功能的最为普遍,也最为概括的认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诗学命题。 在先秦时期“志”与“识”通,而“识”字的本义就是记住。在上古时期,记录本身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人类初民为生计所困,无暇顾及许多无直接功用之事,其所记者,必为某些有意义者。故而无论是记录于口头,还是记录于文字,都又使记录的内容增加了神秘性与神圣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修辞立诚二、修辞立诚 九三曰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
5、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矣。周易周易文言文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所谓“修辞立其诚”,孔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周易正义)。对这句话,自古以来人们一般都做引申的理解,意为把自己言辞的雕琢修饰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简单说来就是,说话、写文章都要诚实,实实在在,不玩弄词藻。 “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论语学而学而 “刚毅、木讷,近仁。刚毅、木讷,近仁。”论语论语子
6、路子路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中庸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修辞立其诚”之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文学真实观”不是反映现实的真实,而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真实。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王充王充论衡论衡超奇超奇 “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辞彩,而风流自然。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辞彩,而风流自然。”皎然皎然诗式诗式文章宗旨文章宗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7、史三、三、“文质彬彬文质彬彬”与与“温柔敦厚温柔敦厚”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质彬彬,原本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后来也衍化为人们对诗文的评价标准:要求诗文作品的辞藻、声律等表现形式与其所欲表达的内容达到完美融合,从而成为古代文论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价值观。 “应其治时,制礼作乐以成之。成者,本末质文皆以具应其治时,制礼作乐以成之。成者,本末质文皆以具矣。矣。”董仲舒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楚庄王楚庄王 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
8、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王充王充论衡论衡超奇超奇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是要以“质”为依据与凭附的,就像水面上的涟漪要靠水流动不已、变动不居的性质,树上的花朵要依凭树干的坚实一样。这就是“文附质”。反过来看,“质”也需要“文”来表现,就像虎豹虽有凶猛之性,但如果毛皮上没有绚丽的色彩与花纹,看上去也就和牛羊差不多了。这就是“质待文”。文章词赋的写作一定要文质兼备,不能有所偏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
9、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也。”刘勰刘勰文心雕文心雕龙龙情采情采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温柔敦厚”原本指的是一种贵族风度,在对君主或其他贵族进行劝诫时运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而不直言其事,不直斥其非。通过“赋诗”“引诗”来表达意见,既委婉含蓄,易于被听者接受,又显得温文尔雅,有教养。后来“温柔敦厚”也被当作是对诗文风格的要求,成为儒家文论的重要价值准则。 诗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诗教教也。也。孔颖达疏孔颖达疏礼记礼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关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伤。”论语论语八佾八佾 “发乎情,止
10、乎礼义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毛诗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四、赋比兴四、赋比兴 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周礼周礼春官春官大师大师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曰雅,六曰颂。毛诗毛诗序序 周礼(宋嘉佑石经拓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赋比兴”是表达方式方面的分类: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敢斥言,取比类以言
11、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毛诗正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 朱熹朱熹诗集传诗集传朱熹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赋”就是直接描述一件事或一种物,不做修辞上的渲染。 “比”就是今天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兴”则稍微复杂一些,有时候和比喻,特别是隐喻以及象征等修辞手法相近,难以分辨;有时又像是一种表达习惯,旨在渲染某种气氛,吸引读者进入诗的情境之中,看上去与所表达的内容并无很直接的关系。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比兴之说对后世诗学影响甚巨,在诗文评中,比兴成了重要批评准则。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专设“比兴”之篇,唐代陈子昂标举“兴寄”之说,殷璠有“兴象”之谓。“比兴”之说乃在于倡导一种讽谏劝诫的诗歌功能和含蓄蕴藉的诗歌风格。可以说,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夫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夫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郑樵郑樵通志通志卷七十五卷七十五谢谢欣赏!谢谢欣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