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课件.ppt(4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现代材料分析技术前言前言 材料的设计设计、制备制备及表征表征,是材料研究的三部曲。 材料设计的重要依据来源于对材料的物性分析;而材料制备的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材料物性分析的检验。因此,可以说材料科学的进展极大地依赖于对材料的物性分析的水平。 由于材料的物性分析,主要是针对材料的组分、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所以,本书从以上三个侧面,分别介绍八大精密分析仪器。最后两个分析方法,可作为选修。有鉴于X射线衍射技术等,已有单独的课程讲授,故在本书中,没有收录。 本书内容的安排及编写力图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材料的各种现代分析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相应的基本原理、方法及
2、推导。目的是培养有一定的材料分析、设计能力的高等人才,而不是为了操作精密仪器。 章节安排章节安排 本书中的每一章均由 “背景介绍” 、“基本原理” 、“仪器原理” 、“测试分析” 、“应用前景” 、“课上互动” 、“课下作业”七大版块组成。 “背景介绍”介绍本章所涉及技术的发展简史。目的是让读者对测试方法及仪器原理等,有一个广泛的、历史性的了解。 “基本原理”介绍本章所涉及技术的方法原理,包括该测试技术的立足点、有关公式及定律的推导等。 “仪器原理”介绍本章所涉及仪器的工作原理,包括该仪器的设计框图、设备示意图,突出关键设备部件的工作原理。 “测试分析”介绍本章所涉及的样品种类和制备,以及得到
3、的结果(谱图或照片),并根据基本原理,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 “应用前景”介绍本章所涉及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测试技术及仪器,有一个应用性、前瞻性的了解。 “课堂互动”该节编排是本书区别于其它教材的一大创新。 出发点是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 具体来说,是根据前面的内容讲授,在课堂上由老师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形式上以思想实验或理论推导为主,力求另辟蹊径地、化繁为简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大幅提高,并逐渐培养起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灵活穿插课上互动的内容,由浅入深。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做深度地思
4、考。 “作业”每章均有510道课后习题。目的是让读者对学习的内容加深印象、消化吸收。 以上的每章节安排,既强调了技术方法的前后关联性,又突出了学生的参与和能动性。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 序序 章章 本书介绍的各种分析方法,都是利用各自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精密仪器,针对样品测试出数据,进而给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 由于材料的材料分析,主要是针对材料的组分、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测试表征,所以本书也主要从这三个方向出发,来选择精密仪器进行介绍。 第一、二章,是原子光谱,是专门测试材料组分的技术方法。 第三、四章,是分子光谱,第五章是散射光谱,连同第六章,是测试材料组分及结构的
5、技术方法。 第七、八章,是电子显微术,是测试材料的微观形貌。 第九、十章,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较常用的现代测试技术。同样涉及到材料的材料分析,不过少被其它教材选录,故作为选修章节,一并收入本书。 材料分析是通过对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和其变化(即:测量信号)的检测来实现的。 由于采用不同的测量信号,对应了材料的不同特征关系,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现代材料分析技术。 尽管不同方法的分析原理不同,且具体的测试操作过程和相应的测试仪器也不同,但是,各种方法的分析、检测过程均可大体分为信号发生信号发生、信信号检测号检测、信号处理信号处理、信号读出信号读出等步骤。 相应的分析仪器则由信号发生器、检测器、
6、信号处理器与读出装置等部分组成。 其中, 信号发生器可使样品产生分析所需的信号; 检测器则将原始的分析信号转换为易于测量的信号,并加以检测;被检测信号经信号处理器放大、运算、比较等技术环节后,由读出装置转变为可被人读出的信号,被记录或显示出来;再依据检测信号与材料的特征关系,分析处理读出的信号,即可实现对样品的材料分析。 纵观本书,主要讲授光谱技术、显微技术等现代材料分析技术。 光谱的分类有多种,从产生机制产生机制上,可分为三大类:发射光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吸收光谱、散射光谱散射光谱。 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受到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而产生的光谱。 吸收光谱是指物质吸收光源辐
7、射所产生的光谱。 散射光谱主要是指拉曼散射光谱,其有别于普通的瑞利散射。 从样品类型样品类型上,可分为两大类: 原子光谱、分子光谱。 从谱线的形态谱线的形态上,可分为三大类: 线状光谱、带状光谱与连续光谱。 线状光谱是由原子或离子被激发而发射的光谱,因此,只有当物质在离解为由原子或离子时(一般是在气态下或高温下)才发射出线状光谱,根据由原子或离子发射的光谱,相应称为原子光谱或离子光谱; 带状光谱是由分子被发射或吸收的光谱,例如在吸收光谱分析中观察到的四氮杂苯的吸收光谱即属于这一类; 连续光谱是由炽热的固体或液体所发射,例如常见的白炽灯在炽热时发射的光谱就是连续光谱。太阳光谱也是连续光谱。 为了
8、了解和研究自然现象,通常开始是用人的肉眼进行观察的。但是,人的肉眼的观察能力是有限的,它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一般只能达到0.2mm左右。 为了把人的视力范围扩大到微观区域,就必须借助于专门的观察仪器,把微观形貌放大几十倍到几十万倍,以适应人眼的分辨本领。我们把这类仪器称为显微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显微镜的类型和用途也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显微镜,尽管所依据的物理基础不同,不过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类似的。 即首先采用一种照明源,把照明源聚焦成很小的照明束,以一定方式照射到被观察的样品上。根据照明束与被观察试样物质的相互作用,把相互作用的结果及信息,通过成像放大系统,构成放大像,最后通
9、过人眼或显示屏观察。第一章第一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在三百多年前发现的光谱,如今已在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对于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原子世界的认识,主要也是从光谱技术上得到的。 因此,先回顾一下光谱的发展史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1666年,当时的英国正在闹瘟疫,年轻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从剑桥大学回到自己的家乡林肯郡。但他在家乡并没闲着,而是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光学来。 有一次,牛顿手里拿着一块玻璃制的三棱镜,来到紧闭的窗前,一束阳光通过窗上特意挖出的小孔射进来。当他把这块玻璃放进这束光线中时,一个奇妙的现象出现了:玻璃块一插入光束,原先投射在对面墙
10、上的那个白色光斑,即刻变成了长条形的彩色光带。他好奇地把一只手插进光带中,有的手指染上了红色,有的染上了黄色,有的染上了绿色。 牛顿把这个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实验都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太阳光在没有三棱镜遮挡时,投射在墙上的是一个圆形的白色光斑;而有三棱镜遮挡时,就变了样,变成像雨后的彩虹那样。彩带的上端是红色,红色的下端逐渐转变为橙色,橙色的下端又逐渐转变为黄色、绿色、紫色。牛顿把这样的彩带称为太阳光的光谱光谱。 牛顿所做的光谱实验引起了其他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纷纷进行查找各种光源发光成分的实验。 实验安排也越来越巧妙,例如,为了能够定量地记录光源发射某种颜色光波的所在位置,就在光源与棱镜之
11、间加了一条狭缝,让光束先穿过狭缝,然后再通过棱镜。用透镜将通过棱镜的光束会聚起来,在透镜的焦平面上便得到了一系列狭缝的像,每个像都是一条细的亮线,称其为光谱。 光波的颜色和它的波长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条光谱对应一种波长的光辐射。在光谱图上,波长相差越大的两条谱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也越远。有一些光源,比如炽热的固体发射出来的光辐射,里面包含着一定范围内任意长度的波长。因此,在这种光源的光谱图上,光谱线是一条紧挨着另外一条,彼此连接成一片。这种形式的光谱称为连续光谱。太阳光就是这种光谱的典型例子。 如果光源发射的光辐射中只包含少数几种波长的辐射,在它的光谱图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孤零零的一些亮线,这样
12、的光谱称为线状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发射的光谱而判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发射的光谱而判断物质组成的一门分析技术。断物质组成的一门分析技术。因为在光谱分析中所使用的激发光源是火焰、电弧、电火花等,被分析物质在激发光源作用下,将被离解为原子或离子;因此,被激发后发射的光谱是线状光谱。 这种线状光谱只只反映原子或离子的性质,而与原子或离子来源的分子状态无关。所以光谱分析只能确定试样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含量,而不能给出试样物质分子结构的信息。一般光谱分析工作的波长范围是200900nm。 第二节第二节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一般的物质均由分子、原子组成,而各种原子又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
13、 这些分子、原子、原子核及核外电子,均处于不停地运动中,它们具有一定的能量,即处于一定的能级。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它们具有的能级是不连续的,当其吸收了外界供给的能量,便由低能级E1跃迁到高能级En,这个过程称为激发激发。 受激后称为激发态,在激发态下,原子居留在能级上有一个平均时间,即激发态原子存在能级平均寿命能级平均寿命; 它们将会很快地、自发地直接或经中间能级后返回到低能级E1,同时把受激时所吸收的能量E(= En- E1)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个过程称为退激退激。 E = h = hc/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Atom Emission Spectroscopy)
14、分析, 就是在光源中使被测样品的原子或离子激发,并测定退激时,其价电子在能级跃迁中所辐射出来的电磁波(主要是近紫外及可见光),再根据其光谱组成和强度分布情况,来定性和定量地确定样品的元素组成和浓度。 原子能级和能级图原子能级和能级图 原子具有壳层结构。原子光谱是原子壳层结构及其性质的反映,是由未充满的支壳层中的电子产生的,当所有支壳层被充满时,则是由具有最高主量子数n的支壳层中的电子产生的。这种电子称为光学电子。一般说来,光学电子同参与化学反应的价电子相同。换言之,原子光谱是由光学电子状态跃迁所产生的。 原子在不同状态下所具有的能量,通常用能级图来表示。图1-3表示氢原子的能级图。 氢原子能级
15、图中,水平线表示实际存在的能级。原子体系内,所有可能存在的能级,按其高低用一系列水平线画出。 由于能级的能量和主量子数的平方成反比,随n增大,能级排列越来越密,当n时,成为连续区域,这是因为电离了的电子可以具有任意的动能。 能级图中的纵坐标表示能量标度,左边用电子伏特标度,n=1的最低能量状态即基态,相当于零电子伏特,n = 相当于电子完全脱离原子核而电离;右边是波数标度,波数是每厘米长度中包含波动的数目。 光谱线的发射是由于原子从一个高能级Eq跃迁到低能级Ep的结果,因此,各能级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跃迁时以电磁辐射形式释放的能量E 可见光区和近紫外光区的氢原子发射光谱,根据赫兹堡的著作复制。对
16、应于图1-3中的巴尔末系。 由于激发原子并不都是直接回到基态,而可以回到光谱选择定则所允许的各个较低的能量状态,从而发射出各种波长的谱线。 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而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由最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第一共振线振线,第一共振线通常是最强的谱线最强的谱线。 大多数原子是多电子原子,而随着核外电子数的增多,使原子能级复杂化。 在研究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时,可以藉助于原子实模型(多电子原子可认为是由价电子与其余电子同原子核形成的原子实所组成)。 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在光源的激发作用下,样品中每种元素都发射出自己的特征光谱。 同时,大量的实践证明:不同元素的线光谱都不
17、相同,不存在任何有相同的线光谱的两种元素。不同元素的线光谱在谱线的多少、排列位置、强度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就是说,线光谱线光谱是元素的固有特征,每是元素的固有特征,每种元素各有其特有的、不变的线光谱。种元素各有其特有的、不变的线光谱。谱线强度谱线强度 在通常温度下,原子处于基态。在激发光源高温作用下,原子受到激发,由基态跃迁到各级激发态。同时,还会使原子电离,进而使离子激发,跃迁到各级激发态,在通常的激发光源(火焰、电弧、电火花)中,激发样品形成的等离子体是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每种粒子(原子、离子)在各能级上的分配,遵循玻尔兹曼分布, 处于激发态的粒子是不稳定的,或者通过自发发射直接回到基态,或
18、者经过不同的较低能级再回到基态。在单位时间内处于Eq能级态向较低的Ep能级态跃迁的粒子数,与处于Eq能级态的粒子数成正比, 式中Aqp为由能级Eq向能级Ep自发跃迁的跃迁几率,它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生自发发射的粒子数与激发态的粒子数之比,即 在单位时间内发射的总能量,即谱线强度I,等于在单位时间内由Eq能级向Ep能级跃迁时发射的光子数乘以辐射光子的能量, 对于原子线或离子线强度,(1-12)式都是适用的。 由(1-12)式可以看到,谱线强度取决于谱线的激发能、处于激发态q的粒子数和等离子体的温度。在nq和T一定时,激发态能级越高,跃迁几率越小。例如,NaI 3302.32的跃迁几率比NaI 588
19、9.95和NaI 5895.92小22倍。因此,谱线强度随激发态的能级高低不同,差别很大。共振线激发能最小,所以,它强度最强。 谱线强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温度既影响原子的激发过程,又影响原子的电离过程。 在温度较低时,随着温度升高,气体中的粒子、电子等运动速度加快,为原子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谱线强度增强。 但超过某一温度之后,随着电离的增加,原子线强度逐渐降低,离子线强度还继续增强。温度再升高时,一级离子线的强度也下降。 因此,每条谱线有一个最合适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下,谱线强度最大(如下图)。第三节第三节 仪器原理仪器原理 光谱分析的仪器框图光谱分析的仪器框图 用适当方法(电弧、火花或
20、等离子体焰)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气化并激发发光,所发的光经棱镜或衍射光栅构成的分光器分光,得到按波长排列的原子光谱。 测定光谱线的波长及强度,以确定元素的种类及其浓度的方法,称为原子发射光谱(AES)分析。 在现代的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对光谱的检测方法有摄谱法和光电法两种。它们使用的仪器也各不相同。其具体情况见图1-5。 光谱投影仪光谱投影仪感 光 板摄 谱 仪光谱投影仪光 源检 测 系 统(有的带有专用微机)光电倍增管分 光 仪定量分析摄谱法光电法 摄谱法所用的仪器包括光源、摄谱仪、光谱投影仪、测微光度计等。方法是将光谱感光板放置于摄谱仪的焦平面上,接收被分析样品的光谱而感光,再经过显影、
21、定影等过程后,制得光谱底片,其上有许多黑度不同的光谱线,用映谱仪观察谱线的位置及大致强度,进行光谱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或者采用测微光度计测量谱线的黑度,进行光谱的定量分析。 而光电法所用的仪器则为光源、分光仪、光电倍增管、检测系统等。光电法用光电倍增管检测谱线的强度,光电倍增管不仅起到光电转换作用,而且还起到电流放大作用。 激发光源激发光源 激发光源的基本功能基本功能就是提供使试样变成原子蒸气和使原子激发发光所需要的能量。 对于激发光源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高的绝对灵敏和浓度灵敏度;稳定性良好;光谱背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等离子体光源的特点等离子体光源的特点 廿世纪六十年代初,等离子体
22、光源开始用于光谱分析。所谓的等离子体实际上是一处由自由电子,离子和中性原子或分子所组成的在总体上呈电中性的气体。 光谱分析所用的等离子体温度一般在400012000K之间,试样主要以雾化的溶液或去溶剂干燥后的固体微粒引入光源,为此这类光源有以下特点: (1)有较高的温度,利于激发在一般电弧或火焰中所不能激发的元素和激发电位较高的谱线。同时由于在惰性气体中不易形成耐高温的物质,易实现较完全的原子化,检出限一般可达ppb级或更低,对一些难挥发的元素具有比原子吸收和原子萤光更低的检出限。 (2)稳定性与火焰相似甚至更高,分析误差一般E振E转。在每一电子能级上有许多间隔较小的振动能级,在每一振动能级上
23、又有许多间隔更小的转动能级。 当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电磁辐射时,分子就由较低的能级E跃迁到较高的能级E,吸收辐射的能量与分子的这两个能级差相等。即 E = E E = hv 分子吸收辐射的频率是由上述三者加合而成的 分子光谱的类型分子光谱的类型 电子能级的能量差一般为120eV (0.061.25),相当于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因此由于电子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叫紫外及可见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比电子能级差要小10倍左右,在0.051eV之间(251.25),相当于红外光的能量。因此,由于振动能级间的跃迁所产生的光谱叫振动光谱,又称红外光谱。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为0.05
24、eV0.005eV (25250),比振动能级差还要小10到100倍之多,相当于远红外光甚至微波的能量,因此由于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叫转动光谱或叫远红外光谱。分子光谱的类型和辐射区域见表3-1。 实际上,只有用远红外光或微波照射分子时,才能得到纯粹的转动光谱。例如,分子从J=0跃迁到J=1的转动能级,其能量差为0.005eV,则分子吸收辐射的波数为 在一定温度下,分子处于各个不同能级的分子数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定律,即处于能量高的分子数目n比处于能量低的分子数目n要少,波尔兹曼分布的表达式为 n/n = e-(E-E)/KT = e-E/KT 因为分子的转动能级间距很小,即使在室温下,分子处
25、于不同的转动能级的数目相差并不太大,因此,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相邻能级间发生转动跃迁,这样就可以得到由一系列谱线组成的转动光谱。图3-2是HCl气体的转动光谱。 第二节第二节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原子等,吸收了入射光中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并相应地产生跃迁吸收的结果。 而紫外及可见光谱就是物质中的分子或基团,吸收了入射的紫外可见光能量,产生了具有特征性的带状光谱。 精细结构精细结构 当用能量较高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就可引起振动能级间的跃迁。由于分子中在同一振动能级上还有许多间隔很小的转动能级,因此在振动能级发生变化时,同时又有转动能级的改变。 所以,在一对振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材料 分析 技术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