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docx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课采用了以探究为主线,以策略为领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思考、交流、验证”等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关系;在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适时渗透“集合思想”“符号化”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读书之星和口算之星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
2、,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把获奖名单的内容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创造出韦恩图,找到重叠问题的特点,总结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2.学生情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3.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4.技术准备:课件、获奖名
3、单卡片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并掌握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方法,能够主动交流并用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2.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活动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的能力。3.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学重点:借助直观理解重叠问题,掌握问题的特点。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能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过程:一、创境设疑,制造冲突1、猜测获奖人数课件出示读书之星5人,口算之星6人。请学生猜一猜获奖的一共有几人?学生猜测结果11人,算式5+6=11人。2、出示获奖名单,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有
4、两个人即获得读书之星又获得口算之星,说出“重复”。3、排队请获奖的学生到前边排队,排队过程中大家讨论“重复”的两个人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多数学生同意“重复”的两人站在中间。【设计意图:在学生熟悉的获奖名单中,给学生设计了计算结果与实际人数不相符的矛盾冲突,通过制造“认知冲突”,为下一步深刻理解韦恩图以及经历形成韦恩图的活动埋下伏笔。】二、探究方法,生成直观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重复”的两个人要站在中间?请学生思考回答。师:他既和他们是一起的,也和他们是一起的(手势),也就是说他们俩重复了,这样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都归为重叠问题,为了方便,请这几位同学把名字按现在站的位置贴在黑板上。2、尝试
5、解决请你在纸上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看谁表达的最一目了然。学生独立完成,写完的同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3、汇报交流(1)创造直观,初识韦恩图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徐华健 刘佳仪读书:朱欣雅、李墨轩、罗静宜 口算:庞昆阳、刘晓、陈祎阳、夏景娜方法二:朱欣雅、罗静宜、 徐华健、刘佳仪 庞昆阳、刘晓、 李墨轩 陈祎阳、夏景娜方法三:朱欣雅、罗静宜、 徐建华、 庞昆阳、刘晓、李墨轩 刘佳仪 陈祎阳、夏景娜 读书之星 口算之星请汇报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图表示什么,重点请最后一种方法的同学介绍两个圈分别表示什么,每个部分表示什么。(2)理解意义,认识韦恩图请一位学生把最后一种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四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重叠 问题 北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