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5).docx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5).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并掌握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方法,能够主动交流并用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2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活动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的能力。3能够借助直观图,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感受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4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理解重叠问题,并能够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能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学具:写有学生名字的小卡片、表格。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第一学期,四(1)班参加文艺小组和体
2、育小组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四(1)班参加文艺小组、体育小组的学生名单文艺小组王冲庄严杜丽高天张乐黄平体育小组李政马辉张章杨新李里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并解释算式:6511(人)。教师: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已知两部分,求整体”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同样的事情还会有怎样的新情况呢?【设计意图】调动已有认知,引导学生能借助表格的信息解决“求和”问题,并以问题激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孕伏。(二)研究与讨论1出示问题。本学期参加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的人员发生了一些变化,参加文艺小组的还是6人,参加体育小组的也还是5人。这时参加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呢?四(1)班参加文艺小组、体育
3、小组的学生名单文艺小组王冲庄严杜丽高天张乐黄平体育小组李政马辉张章杨新李里学生1:还是11人。学生2:不对,应该一共有9人,因为有2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教师:看来同样是求“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分析参加两个小组的人员情况,发现了有“重叠”的新情况。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板书:重叠问题。)2动手操作,初步认识“重叠”。(1)小组探究。教师:有什么方法能让大家清晰地看出两个小组的人员情况呢?请大家四人一组,借助学习材料(写有人名的小卡片和表格)展开探究。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或有疑问的组给予指导。(2)交流成果。小组1:文艺小组王冲杜丽黄平
4、张乐王冲庄严体育小组李政张章杨新王冲庄严小组2:文艺小组王冲 庄严高天杜丽黄平张乐体育小组杨新李政马辉小结:虽然大家摆的形式不完全一样,但都发现“王冲、庄严”两名同学比较特殊,他们是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看来这两名同学是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设计意图】借助直观表格,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重复”现象,初步认识重叠问题。3初步抽象,探究方法。教师:刚才同学们在表格中用了不同的方式表示“重复”的学生,我们把大家的发现贴在黑板上。除了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还可以用集合圈(见下图)来表示。如果左边的集合圈里都是参加文艺小组的同学,右边的集合圈里都是参加体育小组的同学,你能把同学们的名字贴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5 四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重叠 问题 北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