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1).docx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京版四上数学第93页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重叠现象,并能用直观图准确表示重叠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数量关系。2、学生在对比探究的活动中,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直观图获得过程,初步感受集合思想,愿意借助直观图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能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理解重叠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5分钟) 师:之前老师在咱们班进行了社团小调查,调查了参加乐团和青衣社团的部分人员名单:乐团:刘熙正、冯林熹、秦其容、商
2、益恺、徐一冉 (5人)京剧青衣:冯林熹、严泽京 (2人)师:看到名单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乐团5人,青衣2人。2、乐团人数多,青衣人数少。3、冯林熹既参加了乐团又参加了青衣。4、冯林熹两个社团都参加了。5、冯林熹重复了。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乐团比青衣多多少人? 2、乐团和青衣一共多少人? 你们觉得一共多少人?预设:1、7人。2、6人。3、521=6人。4、52=7人。师:到底多少人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参加乐团的同学起立,到前面排一排,青衣的同学起立,乐团的站这边(右),青衣的站那边(左),开始自己找自己的队。预设:1、冯林熹只站在乐团(或青衣)一侧,
3、不动师:乐团多少人?(大家一起数人数),青衣呢?(大家一起数人数)1、2怎么回事?人呢?师:你应该站哪?(站中间)师:他为什么要站中间?师:冯林熹既参加了乐团又参加了青衣,这样的情况就叫重叠,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2、冯林熹在乐团与青衣之间来回站师:你到底站哪?预设:台下学生让他站中间师:你说他们为什么让你站中间? 师:冯林熹既参加了乐团又参加了青衣,这样的情况就叫重叠,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预设:自己站中间师:你为什么站中间?师:冯林熹既参加了乐团又参加了青衣,这样的情况就叫重叠,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设计意图】初步体
4、会生活中的重叠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二、活动探究,过程体验(20分钟)1、小组活动(5分钟)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把这道题的意思表示出来吗?先来看活动要求:(一生读)1、先独立完成2、然后四人一小组说一说你的图表示的意思。汇报:(10分钟)预设:1、表格师:你来给大家说说你的图生介绍。师:他的表格能清楚表示这道题的意思吗?(能)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表格里表示出来了吗?(没有)那表格就不符合我们需要了。(有)通过表格也能表示题目意思。这幅图是谁的?来说说你的图。2、人名图学生介绍过程中,学生自己用彩笔描圈。如果没说圈,问:这两个圈什么意思?师:你怎么表示重叠的? 2、点子图(汇报的重点
5、)(1)预设:有点子图老师这还有一幅图,看看他的图跟刚才的图有什么不一样?你上来说说你的图生一边拿彩笔圈,一边介绍。学生介绍完之后,师在黑板画红圈师:红圈表示(生接乐团,贴字帖),(点一生)你来把乐团成员补充完整(给5个绿色圆点)师:(问全班)乐团有几人?(板书:5人)师:青衣社团你怎么画? 师:就剩一个了,你怎么处理?预设:1、生没贴第三个黄点师:你为什么不贴了?预设:这个也是冯林熹,已经贴了一个冯林熹了,这个就不用贴了师:这两个都是冯林熹,但是咱们班只有一个冯林熹,所以贴一个就可以了(把绿点和黄点都摘下来,师贴红点)师:青衣有几人?(板书:3人)师:(指着红点)这个1表示什么?预设:表示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1 重叠问题 北京版 1 四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重叠 问题 北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