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古诗文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含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古诗文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古诗文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文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古诗默写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表现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诗句是“_,_”,特别是诗中的“_”字,流露出诗人对_的赞扬。 (2)_,山衔落日浸寒漪。_,短笛无腔信口吹。 (3)稚子金盆脱晓冰,_。_,忽作玻璃碎地声。 (4)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的诗句是:_。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戌边的时间之长,边塞战斗频繁的诗句是:_。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代诗人_的诗。这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的心情。 (6)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采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山河的壮阔、雄奇的特征的诗句是:_。 (7)四时
2、田园杂兴的作者是_代的_。诗人描写了_的情景。展现了_的劳动场面,流露了诗人对_的赞扬。 (8)稚子弄冰的作者是_代的杨万里,诗人从小孩_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_的场景。 (9)在村晚一诗中,诗人描写了一幅宁静的_图,表达了诗人对 _之情。 (10)黄河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刘禹锡用诗句写出了它的奔腾和壮丽。“_,_。” (11)时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岳飞在满江红中,告诫我们:_ (12)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要响应礼记的号召:_ 【答案】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2)草满池塘水满陂;牧童归去横牛背(3)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4)青
3、海长云暗雪山;黄沙百战穿金甲(5)唐;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7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8)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9)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10)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
4、正确答案。【课内古诗理解】1. 下列古诗句中,不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一项是( )A.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答案】 A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A:“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思: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B:“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小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意思:那小牧童
5、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D:“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意思:清晨,儿童将铜(金)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古代乐器名)。敲得响声穿过树林,只听一声响,孩子们把它敲碎了。2.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露似真珠月似弓C.梅雪争春未肯降 D.横看成岭侧成峰【答案】 C【考点】修辞手法【解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山衔落日浸寒漪”是拟人。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6、D:对比3.对人物的描写和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答案】D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A、B、C都是描写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画面。D是写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4. 清平乐村居中的“清平乐”是_,“乐”读_。正确的一项是( )A. 曲牌名 yu B.词牌名 yu C.古诗名 l D.词牌名 l 【答案】 B 【考点】拼音,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依据课文内容可知,“清平乐村居”中的“清平乐”是词牌名,
7、“乐”读yu。5.给加下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A.准备 B.从事 C.奉献(2)草满池塘水满陂。( ) A.山坡 B.池塘 C.池岸(3)稚子金盆脱晓冰。( ) A.幼稚的孩子 B.幼小的孩子 C.顽皮的孩子(4)却看妻子愁何在( ) A.后退 B.回头 C.退还,不受(5)黄沙百战穿金甲( ) A.通过 B.身披 C.穿破(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A.快要天亮 B.快要来临 C.将要揭晓(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目中的“闻”字的意思是( )A.听说 B.用鼻子嗅 C.名声(8)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8、兴奋 B.振兴 C.高兴(9)“村庄儿女各当家”中的“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 B.指青年男女 C.哥哥和姐姐 (10)“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A.春天 B.年轻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答案】 BCBBC AACBA【考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1) 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2)草满池塘水满陂: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3)稚子金盆脱晓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4)却看妻子愁何在: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
9、向?却:回头。(5)黄沙百战穿金甲: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穿:穿破。(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将晓:快要天亮。6.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 D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7.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
10、上摩天”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 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B. 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C. 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 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 “孤城”的意思是孤零零的城池。B.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C.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返回。D.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9.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改杜甫沉郁苍凉的风格,被
11、称为其“生平第一首快诗”。( )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出了遗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 ) (3)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 (4)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农村夏日里的一个场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5)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早晨景色的诗,这首诗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6)“昼出耕田”主要是写农夫在白天种田的劳动情景;“夜绩麻”主要写农妇在夜晚织布的劳动情景。 ( ) (7)“各当家”是写农夫、农妇各自当家做主人。( ) (8)“学种瓜”写出了童孙们受家风的熏染在玩中学习种田的本领。( )(9)初唐四
12、杰有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王维。( ) 【答案】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这首诗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7) 错误。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8) 初唐四杰: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课内外诗歌鉴赏】1.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一)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二)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的形象。 (2)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
13、是( )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3)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4)“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_、_的生活。 (5)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14、(6)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一例。 _【答案】 (1)牧童(2)C(3)C(4)自由自在;无牵无挂(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挂在山间,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闪动着粼粼的波光。(6)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答案不唯一) 【解析】【分析】(1)、(4)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进行。(参见译文)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正确。C错误;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古诗文期末专项复习 部编版 含解析 年级 下册 语文试题 古诗文 期末 专项 复习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