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 (1).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课程解读】 行为动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境界。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核心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行为条件:在具体情境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要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
2、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动手操作、分析、归纳、比较,然后通过充分的交流,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第二个层次就是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分析】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以往教材,通常是让学生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有因数,而新教材主题图出现的是一幅画的剪纸画面,把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
3、长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通过学生的对话呈现出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探究、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牵线、搭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主题。接下来是学具操作,直观理解公因数的意义(发现只有边长1cm,2cm,3cm,6cm的正方形制片,才能正好将长方形纸片摆满,且无剩余)。在教师的引导下抽象出数学问题,在理解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以集合图的方式呈现了探索过程。在第二个例题中则介绍了列举法和短除法两种方式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现了短除法是学生应会的方法。【学情分析】 在本册书的第三单元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意义,会一
4、对一对、不重不漏地写出一个数的因数,为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做好了准备。为了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更顺畅、更深刻一些,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直观想象能力,能观察、分析事物;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与同伴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所以,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思考、操作、讨论、交流,获得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用列举法找
5、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学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若干边长为27厘米的小正方形。【评价设计】 1、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检测目标1的达成。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课堂练习等活动检测目标3的达成。【教学过程
6、】 一、视频引入,提出问题。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有关剪纸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2.在剪纸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遇到了问题,我们来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继续播放视频) 课件出示问题:要把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3.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同学们在剪纸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1)剪成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整数。 (2)剪完后没有剩余,正好剪完。 下面我们就一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这节课一开始就出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问题,问题
7、解决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教学难度稍大。为了让学生对这个现实问题感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我根据教材情境图录制了一段剪纸实践活动的小视频,让学生看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识在生活中的一个原型,为更好地揭示概念提供了一个实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尝试猜想。 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生: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 追问:同学们能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非常好!但数学是具有严谨性的,究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板书:?)还需要我们怎么办?(验证)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因数
8、和倍数的知识,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猜想出一些答案,为下一步的验证做好铺垫。】 2、操作验证。 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预设:摆一摆、画一画。 追问:这些方法都不错。那你想一想,如果用摆一摆的方法,怎样摆能很快知道结果? 预设:先沿着长边摆,看能不能正好摆完,再沿着宽边摆,看能不能正好摆完。 那我们就先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 课件演示:沿着长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有没有剩余?沿着宽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有没有剩余?这说明什么?(说明小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还可以是几厘米呢?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下面同学们小组合作,继续验证我们的猜想。先看合作提示,谁来读一读?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 1 四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公因数 最大 青岛 五四 学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