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 部编版.DOC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 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 部编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听听,秋的声音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体裁是一首儿童诗。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大树的唰刷声、蟋蟀的、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这篇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诗歌共 6小节。第15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作者抓住大自然中的大树、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写出了秋天的美丽。其中,第1、2小节都是先发出 “听听,秋的声音”的邀请,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象地描述声音。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拟声词“唰唰”“”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大树抖抖手臂”,让我们仿佛看到黄叶飞舞的宜人秋色;“大雁追上
2、白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雁群南飞的开阔景象;“秋风掠过田野”,呈现了稻谷飘香、金风送爽的画面。诗歌借声音绘秋景,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1认识 “抖、蟋、蟀” 等生字,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叮咛” “歌吟”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仿写诗歌。教学重点1认识“抖、蟋、蟀”等生字。2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叮咛” “歌吟” 等词语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仿写诗歌。1字词教学本
3、课的生字词语,可以让学生自己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识记:通过生字组词进行认读,如“抖”可以组成“抖动”“发抖”。通过图片来识记,如“蟋蟀”。通过表演加深印象,如“吟”可以让学生表演“吟诵古诗”或“吟唱歌曲”。借助语境理解词意,如“歌韵”一词可以结合诗句“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进行理解,意思是指好听的歌声。2阅读教学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要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师尽量放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做适当的点拨。初读诗歌之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示并相互交流:在诗中,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比如: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声、大雁的叮咛声、秋风的歌吟声。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读到这些秋
4、的声音,眼前展现了什么画面。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把透过声音想到的画面说清楚。比如,从第1小节中,仿佛看到一阵阵秋风吹过,黄叶离开了大树飘落下来的情景;从大雁撒下叮咛这部分,仿佛听到大雁对地面上的动物植物朋友们说的话。这个环节的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交流的过程也为后面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奠定基础。教学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自己揣摩朗读,教师再适时指导,注意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表达运用教学时,应该在阅读中了解诗歌语言,积累诗歌语言,学会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
5、天更多的事物和景象,自己进行仿写或者进行诗歌创作。还可以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1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话音、歌韵、叮咛、掠过、饱满”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作者毕国瑛。3搜集蟋蟀、大雁、田野、音乐厅的图片。4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1课时板块一音乐导入,引入课题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听到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板书课题)5作者介绍。毕国瑛,山东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 部编版 三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单元 听听 声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