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1 小数的认识|冀教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1 小数的认识|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1 小数的认识|冀教版.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数的认识教育目标1. 进上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2. 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把一些较大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3. 在探索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和小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4. 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小数表示和交流,感受用较大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的的意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共计五课时)1. 认识小数2. 小数的意义3. 认识小数数位表,读写比较小数的大小4. 小数的性质5.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小数认识一 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2. 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 分和小数部分,能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 3. 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鸟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教学难点: 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 课前准备: 教具:PPT,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 u 鸟中之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世界上最大的鸟又是什么鸟?最大的海鸟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回答不出可一起看 PPT。)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
3、些鸟中之最的具体情况。(PPT 展示图片,请学生起来读下鸟中之最,重点注意其中的数字信息。) 师:大家说一说图中的 5.8 厘米、1.6 克、1.34米、156.5 千克各表示什么?厘米、千克等各是什么单位?用手势或其他物品描述一下这些量。如,信天翁两翼张开大约有教室的宽那么长,蜂鸟的身长有一块橡皮长,体重还不到两个 2 分硬币重等。 认识小数 师:大家把课本翻到 61 页自己先预习一下,然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看书学到的知识。 师:生活中,我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得到的结果往往不能正好是整数,于是就常常用小数来表示。 PPT:以前我们学过的数,像 0、1、2、3、4都是整数。 现在要学的数,像 5
4、.8、1.6、1.34、156.5,0.22等,都是小数。 师: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小数,有没有发现小数是怎样组成的?(指名学生回答。)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5 . 8 1 . 34 0 . 22 师:5.8 是由5和0.8组成的;1.34 是由 1 和0.34 组成的。 大家注意小数部分的 8 代表的是 0.8。 小数点后有一位就是一位小数,有两位就是两位小数。读小数时先读整数部分点小数部分。 写出几个小数,请学生读一读,并指出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及是几位小数。 注意:小数的读法和整数的读法的区别:小数部分的数字依次一个个读,0 也要一个个读。 复名数改为较大单位的小数 PP
5、T 展示课本 61 页两幅插图及文本。 一只老虎的身长是 2 米 65 厘米,可以改写成( )米。 买 1 瓶饮料和 1 个面包共需要3元3角,可以改写成( )元。 师:2 米不变,65 厘米等于 0.65 米,所以 2 米65 厘米=2.65 米。 二、练一练 课本 61 页“练一练”第 2 题。 三、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 设计学生喜爱的场景,引出小数。 理解整数和小数的意义。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买饮料、买面包等形象的理解复名数及复名数的转换。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小数认识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了解小数与
6、分数的关系,能把分母是 10、100、1000 的分数改写成小数,会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 3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能在已 有知识背景下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能把分母是 10、100、1000 的分数改写成小数,会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 课前准备: 教具:PPT,教案,米尺。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师:各组同学把米尺拿出来,观察一下。 (1)把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是多少? 生:1 分米 米 师:它还可以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0.1米。所以我们可以得出
7、 1 分米= 米 =0.1 米。 那 5 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用小数表示呢?7 分米呢?(边提问、边讨论、边板书。) (2)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 份,每份是多少?写成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米? (全班讨论后,鼓励每名学生说出一个具体长度,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如,9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0.09 米。) 1 厘米= 米 =0.01 米 (3)提问: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0 份,每份是多少?(仿照上面第二个内容进行练习。) 兔博士:8 毫米、45 毫米和 547 毫米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1 毫米= 米 =0.001 米 小结:通过上面长度单位中
8、将分数改写成小数的活动,我们发现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师:下面大家继续看 PPT,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10 份、100 份,涂色部分各占一份,用两个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指名两学生回答。) 根据前面所学的我们知道 可以写成 0.1,读作:零点一。 可以写成 0.01,读作零点零一。 师:大家可以根据上图提出其他问题吗?如,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100 份,2 份是 ,写成小数是 0.02,读作:零点零二。 二、议一议 师:如果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1000 份,1 份是多少?8 份是多少?32 份呢? (请学生说一说,使学生理解 1 份是 ,可以写成 0.00
9、1;8 份是 ,可以写成 0.008;32份是 ,可以写成 0.032。) 师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10 份、100 份、1000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三、练一练 课本 64 页“练一练”2、3、4、5 题。 四、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 通过观察具体事物,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小数认识三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 经历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 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2. 认识小数数位表、数位,理解小数部 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
10、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知识和 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PPT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PPT 显示课本 65 页数位表。 把下面的数填在小数数位表中,并读出来。 172.31 30.402 0.098 师:大家观察 PPT 上的小数数位表,你能从表中发现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数位表中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排序。趁学生观察之际,教师在黑板
11、上画出小数数位表。)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数,提出在数位表中写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两学生板演。) 交流学生写数的结果。 师:数位表中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它们的意义,如十分位上的 3 表示 3 个 0.1,记住 0.1 是十分位的计数单位。(请学生回答剩下两个数每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学的小数大多数整数部位都是 0,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整数部分不为 0 的小数的读法。 PPT 显示文本: 172.31 读作:一百七十二点三一。 30.402 读作:三十点四零二 0098 读作:零点零九八 师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整数部分是 0 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
12、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u 用直线上的表示小数 在黑板上画出课本 65 页数轴。 师:观察数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数轴上写出了1到5的自然数,每两个数中间有 10 小格或平均分成了 10 份。) 师:大家把书翻到 65 页,把书上的四个数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请一学生板演。) 师:大家把写出来的数从大到小排下序。 二、试一试 在里填上、或 = 。 10.99 2.11.85 0.080.1 1.621.602 具体说说比较的过程。先比较什么再比较什么。 三、练一练 课本 66 页“练一练”1-4 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流。 四、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13、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 课后反思:小数的认识四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认识小数的性质的过程。 2知道小数的性质,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者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 3在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中, 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感受数学结论的合理性。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PPT,教案,米尺。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把 5 分米、50 厘米、19.685 英寸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4、。(指名学生板演。) 5 分米=0.5 米 50 厘米=0.50 米 500 毫米=0.500 米 (交流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大家在米尺上找出 5 分米、50 厘米、500毫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5 分米=50 厘米=500 毫米 进一步得出:0.5 米=0.50 米=0.500 米 师:同学们观察、讨论一下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十分位上都是 5,只是 5 后面 0 的个数不同。师:下面我们继续看 PPT“呈现两个正方形图”。先说一说分别平均分成多少份,然后再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的面积。 观察图和小数,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在学生对两幅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一样大形
15、成共识后,得出 0.3=0.30) 师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者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基本性质。 二、练一练 “练一练”1、2、3 题做书上。剩下的时间看下兔博士网站。 三、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 板书设计:通过自己在实物上寻找探索长度,形象深刻的记住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 课后反思:小数认识五 第五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最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小数的过程。 2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小数。 3进一步体验小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小数来解决,可以用小数表述和交流。 重难点分析:
16、 教学重点: 学会把最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小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小数。 课前准备: 教具:PPT,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PPT 出示 2003 年我国汽车销量的报道,给学生足够时间读完这篇报道。 师:大家从这篇报道中读到了什么信息,比如我们了解了汽车销量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使学生了解汽车的产销量都是用“万辆”为单位的。) 师:生活中,为了读写方便,人们常常把一些较大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每辆汽车96200元,可以改写成每辆汽车 9.62万元。 2汽车每分钟行驶1500米,可以改写成汽车每分钟行
17、驶1.5千米 。 大家观察并讨论一下96200元改写成9.62万元是怎样做的。 师小结: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时,只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点小数后面的0就可以了。 (请学生小结出第2题的方法。) 二、试一试 课件出示插图三。 师:阅读有关我国公路建设的报道,把横线上 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三、练一练 1.把下列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8050000 163000 4206000 2.课件出示:羚羊每分钟奔跑1500米的路程,老虎每分钟奔跑1600 米的路程,狮子每分钟奔跑1100米的路程。 把上面动物每分钟奔跑的路程改写成以“千米”为单位的数。 四、课后小结 师:通
18、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 板书设计:学会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表格,同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 课后反思:第六单元 多边形 教育目标1. 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 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2. 认识等腰三角、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3.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组合图形。4. 在探索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5.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6. 感受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觉
19、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1. 认识三角形2. 了解三角形的分类3. 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4. 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5. 认识平行四边形6. 认识梯形7. 组合图形8. 解决问题9. 探索乐园10. 做镜框三角形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 验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和交流等过程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20、学会给三角形的三条边画高。 课前准备: 教具:PPT,教案,每个学生准备五根硬纸条和大头针,三角尺。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下面我 们就来看几幅图(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找出上面物体中的三角形。 师:为什么上述物体中要用到三角形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就进行下一步“做一做”。)好,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做,大家把准备好的硬纸条和大头钉拿出来,同桌相互配合,一位同学做三角形架,另一位同学做四边形架。 兔博士:用手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不易变形。 四边形易变形。 师:三角形不易变形,也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大家动脑筋想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1 小数的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小数 认识 冀教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