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基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张印.pdf





《论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基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张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基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张印.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论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基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张 印1,李 泽1(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社会认同作为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从差序格局的范式出发,结合四个访谈,对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社会认同具有差序格局特性,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认同。高层次的社会认同将有利于低层次社会治理的开展,低层次的社会认同将对高层次的社会治理产生阻碍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应当整合协调社会认同,构建团体格局,加强信息公开与群际互动,激发民众更高层次
2、的社姒同。关键词:社会认同;社会治理;功能;差序格局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16)04_139埘作者简介:张印: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李泽: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险社会学。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议题,然而伴随社会认同研究的深入,社会认同已经走向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对象。社会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极高的发展战略,必然离不开对社会认同这一基础性社会心理的讨论。以往对社会治理的社会认同研究中,大多以探讨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
3、正向功能为主,忽略了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负功能,而且要么失之笼统,要么过于具体,对社会认同的层次性涉及不多。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关照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正功能,考察社会认同的负功能,以差序格局的视角反思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社会认同与社会治理(一)社会认同及其差序性社会认同起源于泰弗尔(Tajfel)对群际关系的研究,后来经特纳(Turner)等人的修订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社会认同论。由泰弗尔和特纳开创的社会认同理论将认同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相对应的则是个体的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以及社会行为中个人一级与群体一级的连续体。在此基础上,泰弗尔和特纳将社会认同界定为个体对自己作
4、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的了解。或者说,社会认同就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以及价值承诺。而进一步的,行动者通过社会范畴化过程获得所认同的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范畴化成为行动者的基本认知潜能和认知工具,进而社会世界被划分为一定数量且易处理的范畴,范畴化的认知过程使人的感知得以简化,也使社会行动者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范畴化的过程通过使同收稿日期:2016-032l迈克A豪格、D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rajfel,HTurner,JeThe Social Iden
5、fity Theory d Intergroup BehaviorClIicago:Nelson-HaU,1986p7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迈克A豪格、D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139万方数据张印,李泽:论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一范畴内增强或者夸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增强或者夸大不同范畴之间的差异性,产生一种增强效应(accentuation effect),从而使一个模糊的世界变得明晰。社会认同并非平面化的版
6、块式构造,而是一种层次分明的体系。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的了解。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集合,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特定的目标和期望。群体可大至一个社会,小至一个家庭。不同的标准可以产生不同的层次区分,比如根据个人与群体的亲密程度,可将群体划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等。通常的一个人往往从属于不同的群体,虽然如此,但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社会认同感程度会因与自己的亲密程度有所差异,即个人在从属两个及多个群体的情况下,与个人关系越亲密认同程度越高,比如通常个体对家庭的认同会高于职业认同。个体对与
7、自己亲密程度越高的群体认同度越高,表明社会认同的层次性是一种差序结构。差序社会认同与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强化的关系。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差序格局概念作了形象的描叙: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是,“以已为中心,象石子投入水中,和别人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见,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基于社会关系的视角,差序社会认同则是从群体资格方面进行解读,二者都离不开共同的支撑社会角色。个体必然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范畴,社会群体范畴赋予个体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进而定义个体的相应社会关系。一方面,差序社会认同将在心理上强化自身所处的社会群
8、体,明晰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而增强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特性;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现有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也反向强化了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结构的层次性,二者相互强化,共同维系着社会关系与社会认同的层次性。(二)社会治理及其层次性社会治理作为人类所有行为体系中最具典型的集体行动,具有高度复杂性,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界定。虽然早在马克思、罗素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对治理已有所涉及,但真正将治理推向台前的是政治学关于公共管理的探讨,将治理界定为政治系统为推动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运用社会经济资源的政治体系和权力运作方式。然而,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政治学对治理的定义已无法涵盖治理的全部内涵。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在
9、批判性吸引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的关于治理的界定,其中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当属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以及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尽管学界尚未对社会治理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各种社会治理界定中具有共通之处,即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即善治),社会治理参与者应当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社会治理的对象为群体而非个人,社会治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协调和互动。既然社会治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牵涉面广、需要与不同群体互动协调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项集体
10、行动,那么社会治理也就必然具有层次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与社会认同类似,群体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群体具有层次性,因而社会治理必然具有层次性,即社会治理将以群体为支点进行相应的层次划分;第二,社会治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弹性的集体行动,根据不同的社会治理主题,可以将社会治理划分为大至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小至区域治理的多个层次,故在主题上社会治理也是表现出分明的层次。当然,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5页。张康之:社会治理
11、中的价值,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Ali,SSKantilya and the concept of good governanceThe In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667(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KraIlmann,ElkeNational,Regional,and Global Governance:One Phenomenon or Many?Global Governance,20039(3)140万方数据张印,李泽:论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尽管社会治理具有高低不同的
12、层次,但层次之间并非相互断裂,而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国家治理的好坏,势必关系到社区治理的成败,社区治理的优劣也必然会作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总体而言,高层次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将有利于低层次社会治理的稳步进行,低层次的社会治理亦会反作用于高层次的社会治理,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三)社会治理与社会认同之关系事物的功能是其与外界产生关系的主要渠道,论证社会认同与社会治理关系首先要从社会认同本身的功能谈起。与社会治理相关的社会认同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认同与群体凝聚力高度相关。群体凝聚力是将成员系于群体的各种力量之和,或者是将成员系于群体的全部力量场域。群体凝聚力是群体
13、形成和存在的重要表现,社会认同则是群体形成和存在的深层原因,社会认同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群体凝聚力的强弱。通常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升群体生产力和群体表现,促进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改善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满意度,促进内群沟通,并提升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第二,社会认同将产生内群偏私效应。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人们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他们会对自己所属群体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同时在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会更加偏好自己所属群体,即产生内群偏好和外群歧视效应。除此之外,社会认同还会产生刻板化和污名化等效应。一般而言,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积极的,而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则是消极的。同时,社会认同产生的上述认知
14、偏差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在污名化的作用下导致歧视和偏见,进而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对立。例如在我国公务员涨工资这一社会议题上,可将群体分为公务员群体和非公务员群体,非公务员群体因大多在长期社会比较中形成了公务员工资福利过高的刻板化印象,加之近年来社会对公务员群体污名化等原因而持反对态度,而公务员群体本身则认为自身工资并不如意应当涨工资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事实上,不管是公务员群体与非公务员群体对公务员工资都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社会治理作为一种集体行动,离不开对群际关系的处理,而社会认同是作用于群际关系的重要社会心理机制。社会认同的功能表明,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需要以社会认同作为中介桥梁
15、。同时,社会认同也是社会治理合法性的来源,合法性是善治的核心基础。合法性不仅仅是一种统治权利,更是一种心理权利,社会心理上的认同与否直接影响社会治理合法性,合法性则直接关系社会治理的成败。总结而言,社会认同在功能上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社会心理机制,不管是正向的或负向,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在何种条件下其对社会治理的功能是正向的,抑或负向的?回答这一系列问题需要结合社会认同和社会治理的实际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从社会认同的差序性与社会治理的层次性出发,认为高层次的社会认同有利于低层次的社会治理的开展,低层次的社会认同将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同在 治理 中的 功能 基于 格局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