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教案与教学反思之(教案2)古诗三首.doc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教案与教学反思之(教案2)古诗三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教案与教学反思之(教案2)古诗三首.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2、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
3、大年初一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生字游戏3.学生读生字。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
4、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草名(阔叶草)屠苏酒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曈曈日”:出示图
5、片引导理解。“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板书:元日(宋)王安石解诗题放爆竹读诗文
6、喝屠苏明诗意迎红日悟诗情换新符 第二课时教材分析: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中国古代描写清明节的诗词中流传很广的一首,也是杜牧写景抒情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简洁,流畅自然,通俗易懂。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清明前后春雨的特点,同时十分传神地表达出了清明节雨中行人的复杂心情,后两句的问答情景清新生动,意境悠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纷乱复杂的情绪。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这节课咱们走进春季里
7、一个特殊的节日清明。板书课题。2、请学生介绍清明风俗,师生交流有关资料。3、清明佳节这一日里,唐代大诗人杜牧有怎样的经历呢?板书:清明唐杜牧。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1、把这首诗多读儿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正音: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一听。请特别注意生字是否读准了。3、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全诗。三、熟读古诗,自学诗意。1、读得很流利,不错!古诗的诵读,应该诵出情、读出味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读懂古诗。大家讨论一下,读懂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可以借助插图;可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可以边读边想象。)2、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试着理解诗意。3、交流学习成果。四
8、、品读古诗,体会意境。1、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预设两个问题:(1)为什么路上的行人“欲断魂”呢?(2)为什么诗人这个时候要问酒家在哪里?2、学生反馈,教师重点指导:(1)为什么路上的行人“欲断魂”呢?师生对话,理解第1、2句。联系清明风俗组织讨论。联系上句“雨纷纷”组织讨论。这“纷纷”不仅是写雨,更是写人心。(板书:雨纷纷)能把这感觉读出来吗?学生练读,指导朗读第1、2句。(2)为什么诗人在这个时候要问酒家在哪里?以演带读,理解第3、4句。3、请两名学生表演诗人与牧童的问答情景。4、指导朗读第3、4句,重点指导读出“遥指”的感觉。(可以配合动作或眼神的表演练读。)5、同桌合作表演读,男女生
9、分角色朗读。五、美读成诵再现情境。1、把整首诗连起来,在音乐声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吧!(播放配乐)齐读。2、刚才在大家的眼前一定出现了一幕生动的情景短剧。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自然又优美,让人感觉很亲切。咱们不就可以把它改编成一个独幕剧吗?(小黑板出示填空)请学生根据诗意和提示回答:清明时间:天气:地点:行人(心情)行人:牧童(动作)3、 配乐背诵全诗。板书设计:清明 (唐)杜牧 雨纷纷欲断魂问:何处?答:遥指杏花村第三课时设计理念: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最丰富的载体之一。本课以校本教材疯狂背古诗为依托,在读、悟、品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不同角度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三年级 语文 教案 教学 反思 古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