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 ▎冀教版(2014秋) (6).doc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 ▎冀教版(2014秋) (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 ▎冀教版(2014秋) (6).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认识面积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面积、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会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进行面积比较。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具准备 课件、方纸片、圆纸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教室里来了这么多听课的教师,我们鼓掌表示欢迎,同时也为自己加加油、打打气好不好?生:好。师:刚才我们鼓掌时两手碰到一起的部位就是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谁
2、来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找23名学生)师:谁的手掌面大?谁的手掌面小?生:老师的手掌面大,我的手掌面小。(设计意图:通过鼓掌直观的感受到手掌面,再通过和老师进行比较,初步形成面有大有小的意识)2、物体表面的大小(1)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很多物体都有面,请同学们找一找。(2)摸一摸,摸一摸找到的物体的面 (3)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比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大? 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比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通过这些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我们通过这些比较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设计意图:在“摸一摸”、“找一找”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体会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
3、并且是可以比较“面”的大小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联系现实生活,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地感受到什么是“面”,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区分物体的面和表面(课件出示方凳、魔方、骰子)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它们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每个物体是不是只有一个面?生:认识。它们都是正方体,它们的面是正方形的,每个物体有6个面。师:这6个面合在一起就是它们的表面。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一样大吗?生:不一样。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师板书:物体表面 大小)3、封闭图形的大小(1)课件出示三个物品:(一元硬币、交通指示牌、印章)请学生辨认
4、这三个物品的面是什么形状呢?生:一元硬币的面是圆形、交通指示牌的面是三角形、印章的面是正方形。师:这些图形都属于什么图形呢?生:平面图形。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形)说一说,下面这些图形谁最大?谁最小?师: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我们通过这些比较又发现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板书: 平面图形)4、揭示面积的含义(1)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板书:面积)黑板面的大小叫黑板面的面积。问:课桌面的大小叫什么?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叫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今后再说面积的大小,就可以用上“面积”这个词。(设计意图:提出
5、明确的要求,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述。)(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面积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老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3)板书完整面积的含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齐读。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师:通过学习面积的定义,我们知道了平面图形是有大小的,接下来我们就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动手比较一下4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合作要求:(指名读)1.先看看有哪些学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2.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比较过程。看看哪一组的方法多。3.比较后,在小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 冀教版2014秋 6 三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7.1 面积 单位 认识 冀教版 20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