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 第一篇: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 二、名词说明 1、异病同护 : 不同的疾病,在其进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样的证候。而不同疾病只要出现证候相同,便可选用同一护理措施。称为异病同护。 2 入静、 :就是通过意守,把胡思乱想的杂念变更为静思专想,从而进入无思无想。 3、厥证 :是由于气机突然逆乱,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而引起,临床上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和暑厥之分。 4、色调康复法 以五色配五脏情志的理论为指导,利用自然界有关颜色,让病人用眼观望,从而产生影响,以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 5、包煎 :绒毛类、粉末类药物旋覆花、车前子、青黛、滑石等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混浊,对消化道、咽喉产
2、生不良刺激,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加入同煎。 6、寒因寒用 :只用寒性药物及寒凉法治疗和护理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7、意守 :就是把意念、思维、想法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 8、热熨法 :是将药物或其他物品加热后,在患病部位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作用,以到达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湿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问答题 1、表达晕针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预防。 表现: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 护理:马上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令病人平卧,醒悟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如已发生晕厥,可
3、用指甲掐或针刺人中、素髎、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一般即可醒悟,若症状仍不能缓解,可协作其他抢救措施。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或精神过度惊慌的病人,做好说明工作,消退病人的顾虑。对饥饿、出大汗后、疲乏病人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针刺。同时对这些病人实行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在针刺和留针过程中要随时视察病人的神色,有头晕心慌时应停止操作或起针,让病人卧床休息以预防晕针。 2、表达拔罐法的留意事项。 拔罐前应先向病人做好说明工作,取得病人合作。根据所拔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体位应舒适并能长期。冬季要留意保暖,留罐时盖好衣被。拔罐时要选择肌肉饱满的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不相宜拔罐。
4、皮肤有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腹部及乳头部不宜拔罐。拔罐时应根据所拔部位的大小而选择大小相宜的罐。并应留意罐口是否平滑,无裂纹。用火罐或水罐时应留意避开烧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后皮肤起泡时,小的水泡可敷以消毒纱布爱惜,防止擦破感染。水泡大时应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液体吸出,再用消毒纱布外敷预防感染。高热抽搐的病人不宜应用拔火罐法。 3、表达滞针缘由、护理及预防。 缘由:1病人精神惊慌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使针不易拔出。 2行针时捻转提插幅度太大或向一个方向捻针,使肌肉纤维组织缠绕针身而滞针。 3留针时间太长也会滞针。 护理:1解除惊慌心情,嘱咐病人放松肌肉、按摩穴位四周,放松痉挛的
5、肌肉。 2叩弹针柄,将针退出。 3在滞针穴位旁边再刺一针,以解除痉挛,将针起出。因肌肉纤维缠绕针身之滞针,可轻轻将针向反方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再出针。 预防 (1)对精神惊慌的病人,应先做好说明,解除思想顾虑。 2操作方法要正确,防止针身缠绕肌肉纤维而滞针。 4、表达灸法的留意事项。 1 施灸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施灸的壮数,应先灸少而后灸多。 先灸艾炷小者,后灸艾炷大者。 灸法的补泻应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艾灸的补泻,即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2 施灸的禁忌: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
6、禁灸。 颜面部、五官、大血管等处,不宜干脆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用瘢痕灸。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乏、对灸法恐惊者,应慎灸 5、表达针刺的留意事项。 答: 1、病人在饥饿、疲乏、精神高度惊慌时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用强刺激。孕妇尽量不接受针刺法。 2、针刺时应尽量取卧位,进针后马上盖好衣被,以防感冒。 3、针刺时应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一个穴位运用一个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时应避开皮肤瘢痕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或有自发出血倾向者都不宜针刺。 5、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视察病人全身状态有无不良反应。 6、表达汗法的概念与护理措施。 概念:是通
7、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泻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微汗出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措施: 1、服药后卧床盖被并进热饮,以助药力,要因季节、年龄、体质等区分对待,常以遍身微汗为宜。一般状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若经上述处理仍无汗出,纵然体温不退,切不行冷敷与给冷饮,以致热邪不能外达而闭门留邪。可按医嘱再服发汗解表药一剂,再服热饮。但应防止汗出过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大汗不止,易致伤阴亡阳,应马上报告医师,刚好实行措施。 2、大汗不止时,短暂不要掀被更衣,留意避风寒,可用干毛巾铺垫于胸前背后,待汗出停止后再更衣换被,留意室内温度宜偏高,防止复发。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酸性和
8、生冷食物。 4、服用解表发汗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的西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等,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 7、表达刮痧法的留意事项。 1、体位要舒适,坚持时间长,并留意预防感冒。 2、俯伏坐位及坐位:多用于头部、颈部、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外侧部。仰靠坐位:胸、腹、下肢内侧、前侧部。 3、留意视察病人反应及刮拭结果:出现痧痕,皮下微红色或紫红色充血瘀点。本次刮痧与前次刮痧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3-5次一个疗程。 4、刮后饮一杯温开水,休息15-20分钟。 5、如在刮痧的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应马上停止刮痧,平卧或头低脚高位,给一杯糖水,重刮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
9、,用棱角轻刮人中。 6、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饮食上禁食生冷。 7、病情重、病灶深、体质好或难过性疾病,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病情轻、病灶浅、体质差、的病人宜选用补法;冬季或天气寒冷时刮痧时间宜稍长;夏季或天热时刮痧时间宜稍短。 8、表达吐法的概念和护理。 概念: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措施:药物实行二次分服,服第一次已吐者,需与医生联系,确定是否接着服其次次。服药后仍不吐者,可用压舌板,手指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不止者,根据催吐药的种类可分别用以下方法处理:服巴豆吐泻不止者,用冷粥解之,服藜芦呕吐者,用葱白汤解之,误服
10、其它有毒物质呕吐不止者,用甘草,贯众,绿豆汤解之。严峻呕吐者,应视察病人脉象,血压,神志,呕吐物的量,性质等,并做记录。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输液以调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此类药对幼儿,年老体弱,心脏病,高血压,孕妇均慎用或忌用。呕吐后暂不进食或给清淡素食,少食多餐,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9、表达针刺时造成弯针的缘由、护理及预防措施。 缘由 1 留针过程中病人移动体位或意外碰撞、压迫而引起。 2操作者进针时用力过猛过快或选穴不精确,针下遇到坚硬组织。 3滞针处理不当造成弯针。 护理 1出现弯针后,不要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2留意弯曲的方向,并顺着期方向将针退出。 3将病人移动的体位复原原位,
11、然后顺着针弯曲的方向将针退出,切忌用力捻转或抽拔,以免断针。 预防针刺前,1选择舒适的体位,留针期间不要随便变换体位。 2术者手法要娴熟,指力邀灵活,避开进针过猛,过速。 3针刺部位和针柄避开外物碰压。 10、表达中医康复护理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协作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复原期的患者,通过主动的康复护理措施,使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能尽量地复原到原来的健康状态。 原则: 总原则是调理阴阳平衡,尽量促进形神功能活动规复正常。 (1) 养生护理原则 (2) 综合护理原则 (3)
12、 整体护理原则 (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的原则。 其次篇:中医护理学基础范文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一、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驾驭基本学问、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中首先立足吃透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的学问体系,然后针对学生的学问水平和接受实力等实际状况进行选择加工和提炼,重点讲解一般护理、辨证施护。讲授中留意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变抽象为具体、变深邃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接受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学习效率。 1问题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精讲难点,解析疑点
13、,引导学生在已有学问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思索、分析,引出新的学问。在教学中,由老师细心设计或筛选病例,并对病例进行设问针对病例提出若干个问题,围绕病例和设问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索和分析问题,慢慢完成相关学问的学习,如饮食护理的教学,老师先从病例导入,围绕病例和设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包括相关网站、杂志、书籍、报纸等,评估患者,制作PPT、教案,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带着PPT发言,探讨,由于导入病例及设置问题,使学生犹如面对患者,评估患者病因、病机,确定护理诊断,辨证施护,制定特性化的护理支配和健康教化方案,使学生们由只听、只看,变成为问题去寻、去学、去钻,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
14、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运用理论学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夯实了基础。 2探讨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接受了小组探讨法,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学问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力、熬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实力,强化学生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授课前老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老师巡回指导,最终由小组举荐代表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进行总结分析。在课堂上同学们主动思索,热情探讨,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在探讨中开阔了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潜能。 3案例教学法 根据讲授内容,在教学中,由老师细心设计病例,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
15、学问的认知和理解。如一般护理、危重证的辨证施护、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章节,老师均引人病例教学法,营造临床情境,引导学生深化思索,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4角色扮演 由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护士,设计好脚本,模拟医院场景,重点训练学生评估患者的实力和沟通沟通的实力。如在病情视察中,让一个学生扮演患者,模拟疾病的表现,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运用望、闻、问、切评估患者。 5学生小讲课 让学生参与授课,在学生授课前,任课老师需与学生多次沟通,就上课内容、授课技巧、幻灯制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保证授课效果。学生通过备课、授课提高了对课程的理解、熬炼了自己的表达实力等。此种方式与问题教学法紧密结合。 6双语教
16、学法 课程组正在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在危重症的辨证施护中拿出两个学时进行摸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适应护理的日益国际化。 2、实训教学 利用实训中心,在中医护理实训室进行中医护理技能训练,结合具体病案,熬炼学生中医护理技能应用的实力,如感冒患者的刮痧法、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拔罐法、痛经患者的灸法、失眠患者的耳针法、哮证患者的穴位敷贴法等。严格依据实训设计进行环境准备、用物准备,参照流程图进行指导。选派讲师以上职称的实训指导老师作为主带教,助教关心主带教老师完成带教工作。带教前主讲老师组织集体备课。课堂上老师认真示教,学生互相操作,练后老师抽查,稳固所学操作技能。学生在学完相应的护理课程后,可以进入
17、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固定时间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实训教学建立了多维评价方式,学生在平常训练时可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抽评,课程结束后综合考评。这样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提高护理技能,培育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实力,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护理技能的学习爱好。 3、见习教学 在医院选择典型病例,带学生到临床,接触真实患者,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的框架,从采集病史、护理体检等方面进行护理评估,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化。使学生理论与实际,课堂与临床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更增加感性相识,加深了对理论学问的理解。 二、教学手段 1、中医护理学基础全部接受了多媒
18、体教学。课程组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全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与适量板书结合,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学生易于接受,也解决了难以在黑板上表达清楚的一些问题,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著。 2、直观教具教学。购置和研制了教学设备,如模拟人、舌苔图谱、脉象仪等。通过舌苔图谱、脉象仪反复练习学生病情视察实力。实训中心已全部运用现代针灸人模型、护理人模型、录像、 VCD、挂图、幻灯片老师自制等电化教学,操作示范运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护理模型设备以及老师自制的多种实物教具进行教学。 3、信息课堂 1网络课程 利用现代教化信息技术,开
19、通中医护理学基础网络课程,将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内容呈现于网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和学生宿舍中的计算机终端,延长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力,开通网络答疑系统,刚好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建立教学互动机制。 2文献资料 在教学中老师不仅把最新进展作为补充内容,还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扩大信息量,拓展科研思路,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获得学问的实力。 第三篇: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3629学习参考资料 1、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张仲景。 2、最早记载伤口冲洗和消毒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4、
20、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5、中医护理学诊断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护。 6、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描述中正确的选项是: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7、哪些医学专著的成书,标记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9、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探讨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10、整体观念:即统一性和完好性。中医学特殊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好性,同时也特别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有机联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
21、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4、辨证施护: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概括推断为某种证候,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支配与护理措施。 15、同病异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或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几种不同的证候,证候不同,疾病的本质特点就不同,应接受不同的护理方法。 16、异病同护:不同的疾病在某一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相同的证候,证候相同则疾病的本质特点也基本类似,因此可以接受相像的护理方法。 17、为什么说人与外界环境亲热相关?人类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基础 问答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