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2).doc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2).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本课所属第四课时内容。它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变化”的范畴,本课内容主要分为“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3部分,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这是一堂典型的培养学生描述能力的课,先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外形,紧接着描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再描述“气体检验”的实验现象,最后从现象描述基础上抽象得出化学变化
2、的概念。本课通过小苏打和白醋剧烈反应的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做出假设、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实验操作,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相信科学、应用科学,对科学感兴趣。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
3、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调查,学生对白醋的认识稍多一点,而对小苏打的认识比较少,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可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也需要学生的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是通过书籍的阅读、教材的预习等方面,对所产生的气体有所了解,再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
4、教科书提供的资料,“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教学方法】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通过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学生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5、。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学前期,教师要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一定难度但又能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是常说的“跳起来能摘到桃子”。2、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以动态的问题探究为主;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头像操作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更加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自体验所获得的
6、知识。3、重视儿童体验; 打破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及都是用相同的实验方法,都是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得出新的结论,凸显真实有效的科学实践和问题探究。4、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让学生因担心回答错误而闭口不言;其次,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围绕核心问题,鼓励并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质疑和辩论,以求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能说出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至少两种新的物质,其中一种物质二氧化碳,它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过程与方法:1、在
7、实验操作过程中,探究醋和小苏打的混合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充分观察和如实描述的基础上,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2、对观察中新产生的问题(剩下的透明液体、沉淀物质是不是新物质)能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迁移之前实验中“混合后会冒泡”这一现象来检验杯中留下的物质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中,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所指向的表现方式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本目标的设计,具有层次性、
8、累积性、独立性的特点。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后物质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为新物质的身份寻找证据。设计意图:书写教学目标,可用“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连接知识、方法等内容,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只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因此,书写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应该去掉描述内容前面的行为动词,直接陈述相关的知识点。【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苏打、白醋、打火机、蜡烛、烧杯、玻璃片 纯净水、竹签(点火用) 设计意图:教学准备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好预实验,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说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谈话)同学们好,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为
9、什么喜欢科学课?。 科学课可以做实验;很有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准备礼物盒)蛋糕鸡腿接下来是解开谜底的时候啦!(空的礼物盒)不要失望哦!相信上完这节课,你的收获一定会把它装的满满的。课前谈话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也会有很多奇妙的现象,老师今天从厨房中请来了两位朋友大家想见吗?它们分别是小苏打和白醋。教师分别出示小苏打和白醋(教师演示)。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变化。设计意图:在课堂伊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堂的开展埋下伏笔。研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整节课的总体任务
10、,紧紧围绕这样的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科学实验中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特别强调来自于厨房中材料,学生并不陌生科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通过对材料的摆弄、操作、思考探索出材料所包含的概念,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谈各人的具体认识,再集中起来形成极为丰富的完整形象,使每个小组对从探究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内化为概念,并逐渐由模糊而变为精确。二、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汇报特点(1)问题揭课,猜测现象在研究之前,我们要仔细观察它们,我们可以用哪些观察的方法呢?看、听、摸、闻、尝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1、对于不明物体,不能尝,我们可以采用扇闻的方法闻) 请同学们将你观察到的这两种物质的特点有最简单的文字记录在任务单一上,实验结束后,请材料员将实验器材放到桌子中间,准备汇报。现在开始观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观察报告单 第 组物质名称颜色形态气味小苏打白醋 提示:请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哪位科学家能够把你的发现分别说一说?小苏打:白色、粉末、固体,白醋:无色、透明、酸味、液体还有补充或不同意见吗?教师板书:小苏打 白醋白色、粉末、固体 无色、透明、酸味、液体小苏打是白色粉末状的固体,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并具有酸味。实验创新设计: 设计的任务应具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
12、考、探索的空间,而不是直接强调对于不明物体,不能尝,我们可以采用扇闻的方法闻,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不能直接的灌输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要求学生都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问题设置不仅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埋下伏笔。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目标明确。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同时对教材中的报告单进行改进,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体现开放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三、活动二: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3、并实践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在这个塑封袋里混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可能会变色、可能有气泡实验创新设计: 问题情境的设定,注重问题的真实性,通过猜测了解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机会,于是儿童们的奇思妙想泉涌而出,并且是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得以验证,并解决。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预测,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塑封袋(2)、小勺、记录单。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进行观察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吗?怎么做?将小苏打、白醋,分别倒入塑封袋中,并将塑封袋密封。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单(预设:小苏打倒入白醋中或白醋倒入小苏打中)小苏打倒入多少合适呢?一小
14、满勺即可。(教师演示,明确取多少)刚有同学在预测会有气体产生,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可要好好的把里面的气体加以保护啊!活动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保持安静,小心地将小苏打倒入有醋的集气瓶中,马上封好塑封袋。(课件出示实验要求)观察现象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用手触摸塑封袋外壁,先摸上部,再摸下部。全神贯注观察变化,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把实验材料放回原处,摆整齐。实验创新设计: 本实验未采用集气瓶、毛玻璃片等教材中体现的实验材料,而是采用塑封袋。是出于实验材料的简化、生活化。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蕴藏着科学,生活中的材料就是科学实验的材料,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
15、感受到科学的亲切感。教材中将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并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观察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产生气泡由多变少,但并没有清楚看到产生气体,学生不一定会想到有气体的产生。而才有塑封袋能够清楚的看到塑封袋由小变大的膨胀过程。方便、简约。采用六人一小组,三人实验,材料方便进行。制取两个塑封袋的气体为后续实验备用。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的描述均指向寻找小苏打和白醋实验的考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描述,规范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学生在自我激励、独立思考、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将会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着和学习者。“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2 六年级 下册 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 白醋 变化 教科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