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 (1).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 (1).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6课。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通过归纳四种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通过实验,观察到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现象是浸人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教科书提出,让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怎样寻找证据?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把它转化为证据。第二部分: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部分内容,属于对前面几节课
2、的初步归纳,特别是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初步认识。教科书选用了四种最常见的现象: 1.改变颜色:用淀粉与碘酒的反应、铁生锈的现象来说明。2.发光发热:用蜡烛燃烧的现象来说明。3.产生气体:用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说明。4.产生沉淀物: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来说明。【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而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产生新的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
3、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当学生看到硫酸铜溶液慢慢改变颜色的时候,肯定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当学生观察到铁钉上有红色的物质附着在上面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考虑得更多。溶液的颜色为什么变浅了?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这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的问题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判断,往往先从现象上去发现,进而探求其中原因。此外,学生看了这些现象之后,会迁移到观察其他物质的变化,从而判断其他的一些变化,如果有相同的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此类的变化类型,当然要确定是否是化学变化,仍然要寻找证据,确定产生了新物质,才能下正确的结论。从单元学习来看,该课是对前面化学变化所伴随现象的一个阶段总结,作为六年级学生对
4、相关问题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也在与日俱增,因此对与前课类似思维的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实验,可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探究方式与空间,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验证方式的设计等。【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2.明白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3.自主协作,运用“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4.学会从现象中找证据,分析、判断其是否属于化学变化,懂得迁移。5.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6.感受我国辉煌的科学探究史,激发对科学实验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白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 1 六年级 下册 科学教案 2.6 化学变化 伴随 现象 教科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