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技术转移双网络分析——基于高校、企业比较的视角-李敏.pdf





《我国城市技术转移双网络分析——基于高校、企业比较的视角-李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技术转移双网络分析——基于高校、企业比较的视角-李敏.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国城市技术转移双网络分析基于高校、企业比较的视角李敏,陈凤珍,王元地(四川大学商学院,成都610065)摘要:以20082012年我国城市间技术交易数据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和企业两个不同技术转移主体形成的城市技术转移网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技术转移主体对城市的要素禀赋特征要求不同;企业技术转移网络中各城市的技术输出普遍领先于高校技术转移网络;两张网络中发达地区的技术输出与吸纳均遥遥领先于落后地区,处于绝对中心地位;两个网络中均存在占据技术资源和信息流通关键位置的城市,控制着技术向中西部转移的关键路径;两个网络的技术转移关系是正向相关的,能相互促进。关键词:城市;技术转移
2、;双网络;高校;企业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302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3000506The Dual Network Analysis of Chinese Cities inTechnology Transfer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FinnsLI Min,CHEN Fengzhen,WANG Yuandi(School ofBusines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Abstract:Using bi
3、lateral data of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8 to 2012 between cities in China,this paper compared thetechnology transfer network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finns through a du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Resultsshowed that,firstly,universities and firms had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cit
4、iesresourcesSecondly,the technology outputof finns in the network was more than that of universitiesThirdly,the output and input of technology of developed cities wasfar ahead of backward ones,and there were cities occupying the critical path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o the Midwest in bothnetworksIn t
5、he end,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networksKey words:city;technology transfer;dual network;university;finn引言技术转移是企业在现代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从外部技术市场引进科技资源、创新资源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技术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技术转移仍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阻碍。技术转移过程是一个双边关系的形成过程,关系强弱、路径长短等是技术转移结果的体现b1,它不仅与主体问的技术势差有关,还受主体地理位置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地理特
6、征H1。而跨区域技术转移打破了地理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将不同地理区域连结成一张庞大的技术转移网络,实现了科技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优化配置1。此外,由于不同的网络结构会影响网络的知识传递潜力o,且主体在网络中所占据的位置不同,其获取资源和信息的便利程度也不同o,所以近年来诸多学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技术转移的网络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可视化图谱对其结构特征进行直观展示旧。,以期从网络的结构和收稿日期:201504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2133);gt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790154)作者简介:李敏(1991一),女,云南腾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
7、知识管理;陈凤珍(1990一),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管理;王元地(1979一),男,四川峨眉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5万方数据功能层面促进跨区域技术转移。城市是我国技术转移网络中最重要的组成单位,因此跨区域技术转移必须以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为中心H。以此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转移。现有研究大多从国际、省际的层面研究技术转移网络1”o,极少从城市创新合作网络的层面展开。但知识和技术的流动、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交互作用并不仅仅存在于国际范围内或是省与省之间,更多的是发生在局部的城市之间3|。在我国,城市不仅是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科
8、技进步的孵化器,是践行国家政策方针的最终主体。因此,研究城市技术转移网络,能从更为微观和具有实践性的层面为促进技术转移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高校和企业是城市技术转移网络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而不同主体的要素禀赋特征不同,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利用资源的能力、技术转移的动机等也不同,显然其网络结构和功能会有很大差异。但目前,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转移时,学者普遍从单一网络的视角出发,并没有关注不同的技术让与主体之间的网络差异以及网络的交互作用。本文以我国城市间技术交易数据(以专利技术许可规模为指标)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和企业两个不同技术转移主体形成的双网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比较两张网络的结
9、构特征和功能效率等,分析两张网络的相互作用,最终为我国技术转移提出新的政策建议。本文首次运用双网络比较法将同一城市放在多张网络中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研究的不足,且极具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主体问的关系状态能有效揭示技术转移的现状及规律,更能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技术交易市场的结构模式和空间格局,进而协调和促进跨区域技术转移的进程1“。其次,跨区域技术转移必须以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为中心H。,所以重点研究我国各省会城市、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之间的技术转移网络能有效带动我国整个技术转移网络系统。最后,基于主体视角对高校和企业两个不同主体形成的网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共性和异性,同时弄清两个网络
10、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为具体有效的依据。1数据与方法11数据来源专利技术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成果之一,而专利许可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是国内外学者衡量技术转移的惯用指标。本文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技术许可数据,通过许可合同包含的让与人、受让人、技术标的物等信息匹配技术转移城市。前期数据处理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经过大量的数据检索、整理及统计,得到20082012年的许可数据共84693条;第二,对让与人及受让人地区进行筛选,将区域范围设置为省会城市、直辖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共得到数据12288条;第三,将让与人属性限定为高校及企业,共得到数据12233
11、条。即本文6针对高校、企业作为让与人的城市技术转移网络,最终得到12233个样本作为研究基础,其中高校作为让与人的有2231条,企业作为让与人的有10002条。12研究方法基于我国3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以及副省级城市之间不同技术转移主体引导的技术转移关系可构建两张区域间技术转移网络。其中,网络节点为36个城市,节点联系分别为各城市之间高校和企业作为让与人的专利许可项数。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这种网络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可视化图谱直观展示两张网络的结构特征,使用的网络测量指标有网络规模、网络密度、节点强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区块特征、核心一边缘模型等“。2高校及企业城市技术转移网络比较研究
12、为了全面有效地对两张网络进行分析,本文从网络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性及中介行为、网络位置角色及结构特征、网络相互关系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21 网络整体特征对比分析表1的各项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网络整体概况的差异。高校、企业技术转移网络的密度分别是0227和0285,网络密度均偏低,即两个网络对行动者的态度、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程度较低。而相对来说,企业技术转移网络较高校技术转移网络技术转移活动更为密切和频繁,其网络密度较大,关系数量也较高校技术转移网络多73条,即企业比高校能更加便利地从网络上获取各种资源。从节点的平均距离来看,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跨度大于企业技术转移网络,其网络中的城市平均通
13、过约2个城市能到达其他城市。而从凝聚力指数来看,企业技术转移网络建立在距离基础上的凝聚力要比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稍强。表1 两个网络各项指标对比网络主体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数量节点平均距离凝聚力指数图1是两个网络的整体网络图,全面展示了两个不同主体引导的所有城市技术转移关系。网络呈现出边缘、半边缘、核心城市三个层次,其中边缘城市的关系数量较少,而核心城市的关系数量最多,且关系线也较粗。进一步过滤掉城市间技术转移频次小于等于10的低强度关系,简化后如图2,网络密度大幅度减小,大部分城市变为了孤立点。以上研究发现:(1)企业技术转移网络的网络密度、凝聚力指数均高于高校技术转移网络,但整体上两个网络的两
14、项指标均偏低。(2)由于不同技术转移主体对城市的要素禀赋特征要求不同,同一城市在两个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并不同。(3)专利技术转移强度极低,大部分城市的技术转移频次均低于10。在引入关系强度后,两个网络仅分别保留了原图中38、217的关系。万方数据,冬鲁小齐酶和j尚特高校技术转移叫络 企业技术转移J“J络图1 高校技术转移网络及企业技术转移网络原图对比峭一哈太原 碥州图2过滤掉低强度关系网络图对比22 网络中心性及中介行为对比分析各城市在两个网络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性特征差异明显,其中图3和图4中的出度、入度分别表示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从技术输出看,企业技术转移网络中各城市的技术输出普遍领先于高校技术
15、转移网络,反映了我国高校技术转化率低,同时也说明具有技术资源优势并不一定会引起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还受技术交易意愿的影响。企业迫于盈利的压力,会最大程度地利用自身资源,但高校没有此方面的压力,技术交易意愿不强。在高校技术转移网络中,起到技术输出中心作用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杭州、西安、南京、广州等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具有强大的技术产出能力支撑。而在企业技术转移网络中发挥技术输出中心作用的城市是拥有绝对地理、经济优势的京沪粤江浙等地区。例如深圳在高校技术转移网络中出度并不大,但是由于其在经济发展、创新环境、地理区位等各方面都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技术输出在企业技术转移
16、网络中跃居第一,其后依次是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高校、企业技术转移网络的出比叫企业技术转移网络度中心势分别为11174和10081,技术输出均集中在少数城市。从技术吸纳看,深圳、宁波、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在两个网络中均居于中心地位,说明不论技术让与人是谁,技术吸纳能力强的城市均能发挥自身优势。高校、企业技术转移网络的入度中心势分别为11965和5902,反映了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技术吸纳集中在少数城市,而企业技术转移网络的技术吸纳比较分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科技资源分布不均是导致我国各大城市技术输出和吸纳不均衡的首要因素。理论上,存在经济势差和技术势差会促使技术从发达地区流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城市 技术 转移 网络分析 基于 高校 企业 比较 视角 李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