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马立平.pdf
《要素禀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马立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要素禀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马立平.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贫困与发展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期 总第 期协 办: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栏目主持:张胜荣要素禀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基于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马立平,张 鹏,胡 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摘 要:将环境作为一种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以各省市 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劳动力、实物资本及环境投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本由于尚未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加大实物资本投入,带动产业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手段;经济
2、发展中位地区,劳动和实物资本投入均能明显拉动经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实物资本投入作用减弱,市场对于创新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是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关键词:要素禀赋;经济发展;分位数回归;面板数据文章编号: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 多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高速平稳增长, 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亟待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纵观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所遵循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整体上已迈入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由“两难”到“双赢”转换的“阈值区间”。那么
3、现阶段如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如何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手段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而言,我国地域空间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收入水平差距扩大是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从 绝对数值来看,我国 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年我国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广东与生产总值最低的地区青海相差 亿元,而 年这一差距扩大到 亿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日益激烈。无论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是从实际情况看,导致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
4、自然、历史、政治等各种复杂多样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地区要素禀赋的描述分析,在胡文国、吴栋( )建立的含有制度因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劳动力、资本、环境等要素在内的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对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具有现实意义。就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言,自 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到我国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无不标志着以新能源革命和节能减排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据世*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 )”项目的资助;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创新重点项
5、目资助。作者简介:马立平( ),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张 鹏( ),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胡 佩( ),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期 总第 期贫困与发展 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 的比例高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将环境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投入来研究我国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具有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从理论上看,要素禀赋又称资源禀赋,是指
6、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 年赫克歇尔在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中提出了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及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前提。后来俄林( )在继承要素禀赋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区际贸易和要素禀赋差异的观点,完善了要素禀赋理论。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上的相对差别会导致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差异,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并对贸易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进一步可以得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出口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
7、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相对稀缺而昂贵生产要素的产品而从对外贸易中获益。林毅夫( )在分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时也认为,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是影响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升级的主要原因。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广泛证实。但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并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的问题。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比较优势的涵盖范围逐渐从资本和劳动力这两大基本要素慢慢向外扩展到技术要素和其他投入,环境规制的引入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比较优势的内涵。传统贸易理论虽然能够解释要素空间分布和流向,但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 )在研究贸易
8、对五种空气污染物的影响时发现,贸易国除了交换资本及劳动力以外,也导致了污染物的流动,该观点引发了人们对将环境要素纳入要素禀赋的思考。同时期, ( )将环境要素定义为环境禀赋的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的相对价格差异取决于环境的匮乏或富足,并于 年拓展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了国家环境禀赋和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环境禀赋较少的国家将减少出口污染密集型商品。波特假说( )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有可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并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可获得创新优势与先动优势。从实际应用上看,除土地等自然资源外,我们很难精确衡量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所拥有的要素禀赋总量,因而学术界
9、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反映该时期的要素禀赋。 世纪以来随着要素禀赋理论和增长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已经成为分析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成果也不断出现。胡文国、吴栋( )建立了含有制度因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而技术和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柏菊、刘碧云( )将环境要素禀赋加入一国生产要素体系并探讨了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曹慧平、陈清萍( )在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引入环境要素变量,从理论上论证了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在污染密集型产
10、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利用引力模型验证了要素禀赋学说在中国是成立的;黄永春,石秋平( )借助 模型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型关系。 前人的研究大多从国际贸易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应用。本文认为引入环境因素后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状况,还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在方法的选择上,相比于传统的回归分析,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稳健性更高且更有利于反映因变量的整体分布信息。因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分析在被解释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受到解释变量影
11、响的差异。本文尝试在胡文国、吴栋( )的基础上,借鉴 和 的观点,在模型中加入环境要素禀赋,采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劳动力、资本、环境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 贫困与发展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期 总第 期三、经济发展与要素禀赋的描述分析(一)我国经济发展与要素禀赋的总体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 年的 亿人民币增长到 年 亿人民币,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而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使用效率,即要素禀赋。从图中可以看到,从量看,无论是 ,还是反映实物资本禀赋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或是反映劳动力禀赋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均表
12、现出一致性的上升态势。图 、劳动力和实物资本时间序列图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劳动力增长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决定国民经济的增长。 年以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快速增长,历年增速均保持在 以上,其中 年增速高达 。投资活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盈利机会和增长潜力的重要因素,包括实物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其中实物资本投资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实物投入,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及存货。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学习科学知识、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投入,主要通过教育投入等形式反映。 年以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增速逐年上升,直至 年有所放缓,实物资本
13、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减弱。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 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呈指数上涨,从 亿元上升至 亿元,人力资本存量不断积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表现在烟雾、光化学污染、酸雨等危害,还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问题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性,越来越多的环保概念和条例应运而生。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出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
14、形态。 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呈下降趋势。曾经以事后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并没能明显改善由经济规模扩大导致的环境污染加剧。因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平衡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态是我国追求的目标。(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从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数值上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地区发展并不均衡,呈“东高西低”的态势。而从相对值上看,自 年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增速“西高东低”的格局延续,但增速差距明显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基本稳定,投资增速平稳,出口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后劲不减,投资增速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年地区
15、间增速的平均差距仅为 ,比上年缩小 个百分点;最高与最低增速差距为 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 个百分点。 图为 年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直观看到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明显高于西北部地区。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期 总第 期贫困与发展 图 年地区生产总值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样,要素禀赋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除环境投入外的各要素禀赋基本与地区生产总值的“东高西低”格局保持一致。图为 年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以反映劳动和实物资本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劳动和实物资本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其中广东、北京、江苏的劳动力投入较大,河北、山东、江苏的实物资本
16、投资较高。而新疆、甘肃、青海等西北部地区劳动和实物资本投入都相对落后。图为 年各省市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情况,以反映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整体来看,人力资本投入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而西北部内陆地区低的特点。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各省。而青海和宁夏的财政教育支出最低。图 年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 图 年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总额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图和图中的 年各省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的空间分布情况图,可以看到华北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最为严重,特别是河北、山西、内蒙古环境污染状况最为突出。分析其最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尤其是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区是全国经济最
17、活跃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钢铁煤炭的主要产地,工业企业集中;同时,华北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而面积仅为全国 贫困与发展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期 总第 期图 年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 图 年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面积的 。因而相比于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峻。从能源分布看,我国北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而南部地区水利资源丰富,资源分布的差异影响到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而从产业结构看,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而南部地区则多为轻工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不仅导致了能源使用方向和数量的差异,也是导致北部地区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更高的主要原因。四、方法选择及模型的建立与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要素 禀赋 中国 地区经济 发展 影响 统计分析 基于 30 省市 面板 数据 位数 回归 马立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