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翻译研究进展与前瞻——基于《上海翻译》卅年办刊宗旨之嬗变-杨荣广.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应用翻译研究进展与前瞻——基于《上海翻译》卅年办刊宗旨之嬗变-杨荣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翻译研究进展与前瞻——基于《上海翻译》卅年办刊宗旨之嬗变-杨荣广.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6 No2应用翻译研究:进展与前瞻基于上海翻译卅年办刊宗旨之嬗变杨荣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广州510420)黄忠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摘要本文基于上海翻译三十年(1986-2015)的栏目设置,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纵观其嬗变的整体特征,结合具体社会历史语境,探究其变化与国内外译学宏观发展状况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理清应用翻译研究的演进过程,并提出未来可拓展的空间:稳建栏目体系、敏于现实与实践、重视本体研究、关注译外功、营造争鸣氛围等。关键词上海翻译;应用翻译;办刊宗旨;述评【中图分类
2、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16)02-0018-06一、引言上海科技翻译1986年创刊之初就定位于“研究应用翻译的专门期刊”,2005年更为现名。三十年来矢志不移,致力于译理探析、译技讨论、译事研究、译业发展、译材培养和译识传播,在应用翻译的道、术、器、用各方面多有建树,已成为中国应用翻译研究的重镇。值此创刊三十周年之际,以其办刊宗旨及栏目三步跨越、一次转折和一次飞跃的变化为主线(见表1),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和国内外译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思其历时发展过程,既利于理清中国应用翻译从涓涓细流到万卷波涛的发展脉络,更利于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助推中国特色应用翻译体
3、系的建设。表1上海翻译办刊宗旨变化年份 19862000 2001(1) 2002(1)_2010(2) 2010(3)_2叭3(4) 2014(1)2015(4)探讨翻译理论, 探讨翻译理论, 探讨翻译理论, 探究译道传播译事知识; 传播译事知识; 传播译事知识; 切磋译艺,总结翻译经验, 总结翻译经验, 总结翻译经验, 聚焦应用,切磋方法技巧; 切磋方法技巧; 促进翻译教学; 引领实践,宗旨内容 无广纳微言精理, 广纳微言精理, 切磋方法技巧, 倡导争鸣,侧重应用文体; 侧重应用文体; 广纳微言精理; 助推教研,融通中外古今, 把握学术方向, 侧重应用文体, 修辞立诚,推动翻译事业。 推动
4、翻译事业。 推动翻译事业。 广纳雅言。说明:表中“20LO(2)”表示2010年第2期,其他类推。二、1986-2000年:翻译方法注重期上海翻译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百废待兴或正兴,对国外技术如饥似渴,正逐步引进,科技翻译人才需求量大。与此同时,国内翻译人才培养多依附于外语专业,翻译多用作外语教学手段,称为教学翻译,而真正的翻译教学专业教材匮乏、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无法满足时代之需。钱伟长(1986)在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培养科技翻译新生力量,壮大科技翻译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循此,刊物虽未标举办刊宗旨,却明了在心,在栏目设置及论文刊载方面凸显翻译技法研究、注重译事经
5、验传播、科技翻译占主导等特点。(一)凸显翻译技法研究在上海科技翻译创刊的贺辞中,林煌天(1986:2)提出“希望这个刊物能成为广大科技翻译人员探讨科技翻译问题,交流科技翻译经验,学习【收稿日期2016-01-25作者简介】杨荣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翻译学、变译理论;黄忠廉,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汉译语言。18万方数据翻译技巧,宣传科技翻译事业,传播科技译事知识和科技信息的园地”,这也正合时任主编贺崇寅及副主编方梦之的办刊主张。由表2可知,本阶段翻译技法类栏目在频次及刊文量上均居主要地位。表2翻译技法类栏
6、目的频次变化(1986-2000)年份 1986-1990 1991一1995 1996_2000栏目1 未分类22 未分类9 翻译理论14栏目2 理论研究1 翻译理论4 翻译理论与技巧3栏目3 理论与述评1 翻译理论与技巧4 翻译技巧与方法13栏目4 翻译技巧23 理论与方法1栏目5 方法与技巧7栏目6 翻译技巧7首届全国大中型企专栏 业翻译研讨黼1说明:栏目名称后的数字为栏目出现次数,如“方法与技巧7”即该栏目出现了7次细察之,1986-1990年间共发行24期(其中87、88年为双月刊,其他为季刊),“翻译技巧”栏目出现23次。1991-1995年间,“翻译理论与技巧”、“理论与方法”、
7、“方法与技巧”类栏计12次,“翻译技巧”栏目降至7次。1996-2000年间“理论与技巧”混合栏目数量下降,“技巧与方法”栏目数上升。整体而言,十五年间翻译技法类栏目在出现频度和多样性方面多于翻译理论,表明在这一时期面向实践的技法总结类研究是刊文的重心。(二)注重译事经验传播林煌天(1986)指出刊物的作用之一是“传播科技译事知识和科技信息”,使读者“得到多种多样的知识”,这尤其体现在刊物为传播译事知识所设栏目之中。1986-2000年间刊物设置了翻译园地、读者论坛、译者论坛、译者评述、译者评析、译者随笔、译者素养、译者自述、英汉互译、知识窗、语言学习、自学成才、业余翻译、名家语录、翻译讲座、
8、译编审等栏目,从译者、读者、编者、翻译培训、语言知识等多个方面向研究者和从业者传播翻译经验和专门用途语言知识。除此之外,刊物还兼顾外语教育的功能,设置了实用英语学习和语言文化知识研究类栏目,如经贸英语、法律英语、工程英语、科技英语写作、英语写作、科技写作、语言研究、句法研究、文体研究、文化论坛等。随着国内外语及翻译教学水平提高与译学研究的进展,这些栏目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步淡出读者视野。(三)应用翻译研究起步1980年代,由于国内社会需要,应用翻译研究大多以科技翻译为主,集中于科技文献、工程文献和术语翻译,研究内容上多关注特定类别应用文体在词和句子层面的技巧与方法。1990年代以后,国内
9、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涉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增多,促生了经贸、旅游、法律、新闻等不同领域翻译研究,尤以广告、商标和商贸翻译为多(见表3)。类似状况在同时期(科技)口译与术语(词语)研究等栏目之中也有所体现。表3翻译技法类栏目的频次变化(1986-2000)年份 1986一1990 19911995 1996_2000栏目1 术语翻译2 术语翻译1 术语翻译1栏目2 文献翻译13 文献翻译5 文献翻译2栏目3 文献术语5 市场经济与翻译1 法律翻译1栏目4 商标广告4 品名商标广告9 品名商标广告10栏目5 对外经贸2 对外经贸5 科技翻译1栏目6 电影翻译1 技术信息与翻译1 ESTESP研究与
10、翻译6栏目7 应用文翻译3上述改变源自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变革及由此引发的译学研究动向变化。分阶段看,我国19861995年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外投资迅速增加,科技知识信息随之大量涌入,科技文献翻译需求激增,引起了学界对应用翻译的重视,导致科技翻译(包括科技口译)异军突起。1990-2000年间,国内外交流互动更加深入,国际贸易种类及额度均有增加,催生ESP、EST研究热潮,相关领域翻译研究也纷纷涌现。现实需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翻译技巧与方法”类研究的繁荣,促使19万方数据应用研究从早期的科技翻译为主导走向多领域同时发展。只不过多数研究以个体经验归纳为主,更关注词句译法总结
11、,理论研究并未深入,基本处于经验积累、技巧交流和知识普及期。三、2001年:融通中外调整转折点国内译界历经了1980年代的理论引进之后,对如何对待外来译论,是否应该建立翻译学,产生了分歧。1990年代初进入理论“沉寂期”,90年代中后期,国内围绕“翻译学”展开热烈讨论,许钧(1999)等一批学者提出“加强翻译学科建设”的构想。另一方面,译学理论著作出版渐多。1998年及其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湖北教育出版社等纷纷出版各类翻译研究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也于2001年开始成批引进西方原版翻译理论著作,客观上也催生了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国内学界于2000年前后围绕翻译学建立及
12、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定位再次出现大讨论,众多学者各抒己见,有人提出要运用西方系统科学的方法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改造,发挥中国传统译论的长处,形成中西融合的新型翻译理论。此时,上海科技翻译提出“探讨翻译理论,传播译事知识;总结翻译经验,切磋方法技巧;广纳微言精理,侧重应用文体;融通中外古今,推动翻译事业”的办刊宗旨(见表1)。该宗旨言简意丰,既是对前一时期注重译理、译识、技法的总结,更提出今后以应用为主、融通中外的办刊取向,彰显了刊物对现代译学研究中应坚持中西古今互通互融、理论实践互证互释、不可偏废的立场与主张。四、2002-2013年:应用翻译理论发展期2001年“全国译学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会”召开
13、,标志着中国译学建设进入了“创建期”(黄忠廉,李亚舒,2001),上海科技翻译应时而动,于2002年将“融通中外古今改为更强调学术学理的“把握学术方向”。2003年组织了“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大讨论,三期共刊文18篇,从各个层面探讨了翻译理论,尤其是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更是充分说明刊物力图引领国内翻译研究方向的宏愿。2013年,随着国内翻译学科建设日渐成熟,翻译教学研究迅速升温,刊物又以“促进翻译教学”替换了“把握学术方向”。但整体而言,2002-2013年问,刊物与中国翻译译学理论研究共同进入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全面发展期。结合刊物实际状况,则又可20将这一时期细分为:应用文体翻译理论
14、发展期、翻译理论应用大繁荣期以及翻译教学理论全面深化期。(一)应用文体翻译理论发展期自2001年中国加入wro,商品外销和国内旅游市场开放,带来了广告、旅游业、商业的繁荣以及涉外法律事务及国内对外事宣传的重视。2001年前后应用翻译研究也向纵深发展,社科、科技及其他各类应用翻译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本刊栏目名称及论文主题来看,应用翻译涵盖了品名广告商标、旅游展馆介绍、经贸商务、法律文献、专业术语、社科文献、科技文献、工程资料、新闻外宣、医学文献以及公示语翻译等(见图1)。图1应用翻译论文栏目频次(19黼加15)占比图面对应用翻译的发展,方梦之于2003年撰文指出“科技翻译的研究命题不断扩大”,
15、上海科技翻译对“科技”的凸显,已无法涵盖应用翻译实践的全部。鉴于此,刊物于2005年更名为上海翻译,充分展现主编及其编辑团队与时俱进的办刊理念。尽管如此,直至2005年前后国内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仍然“非常薄弱”(韩子满,2005),2006年后应用研究逐渐开始加速。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其与世界往来也愈加频繁,互动内容从科技信息过渡到文化、政治领域,因而这一时期新闻、外宣、公示语、社科文献、影视翻译增长较快。同时,由于研究者理论意识增强,研究视角更为多样,针对单一文类的翻译技法类研究愈来愈少,取而代之的是从文体学、逻辑修辞、交际翻译、功能翻译、语境、词源学、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等理论视角切人,或是
16、从隐喻、翻译单位、实用文体伪翻译现象、语用预设、变译、英汉差异与选词等具体问题切入,对应用翻译进行普遍性理论探讨,其用例往往源自多种领域的文本资料。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表明,随着国内应用文体翻译研究逐渐深入,研究对象更为丰富,研究结论更具普遍性和概括性,研究方法日趋多元,早期按单一应万方数据用领域命名栏目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应用翻译”或“应用探讨”自2006年起作为栏目名称沿用至今。(二)翻译理论应用研究繁荣期2002-2013年间,翻译理论应用研究栏目期刊文量均增多,主要表现为:1)翻译理论类栏目及刊文量渐增。2002-2006年间“翻译理论”、“技巧与方法”等栏目或并存或交替出现;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用 翻译 研究进展 前瞻 基于 上海翻译 卅年办刊 宗旨 嬗变 杨荣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