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中医针刺肢体训练干预效果(共3887字).doc
《中风偏瘫中医针刺肢体训练干预效果(共3887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偏瘫中医针刺肢体训练干预效果(共3887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风偏瘫中医针刺肢体训练干预效果(共3887字)中风偏瘫中医针刺肢体训练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肢体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风后偏瘫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用药指导,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肢体训练,观察组接受中医针刺结合肢体训练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36/39)高于对照组74.36%(29/39)(P0.05);治疗后,两组眼斜口歪、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中风后偏瘫患者通过
2、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肢体训练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关键词】中风;偏瘫;醒脑开窍针法;肢体训练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其临床表现为偏瘫、昏迷不醒、失语及智力障碍等,具有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西医多采用巴氯芬、乙哌立松等药物治疗,虽可以缓解症状,但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大。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衡、阻于脉络、气虚血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因此,应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法治疗2-3。醒脑开窍针法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功效。本研究选取我院78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旨在探究中医针刺结合肢体训练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
3、2019年11月中风后偏瘫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0.243.58)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7.622.14)个月;类型:丘脑脑梗死15例,额颞叶脑梗死2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1.323.62)岁;病程412个月,平均病程(7.401.94)个月;类型:丘脑脑梗死17例,额颞叶脑梗死22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经头部CT、心电图、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为中风后偏瘫;年龄50岁;颅内无出血;患者家属知情本研究,签
4、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心、肾功能障碍;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短暂性脑缺血。1.3方法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给予两组脱水降颅压、改善循环等基础治疗。1.3.1对照组接受肢体训练治疗,步骤如下:取仰卧位,悬吊两侧膝关节,抬起臀部并维持20s;取侧卧位,悬吊两侧膝关节,抬起臀部并维持20s。腰部训练,于仰卧、俯卧、侧卧等体位下,静、动态结合进行闭链运动等,动作如下:取仰卧,维持单腿悬挂,并进行动态训练;取仰卧位,维持双腿悬挂。40min/次,5次/周。1.3.2观察组接受中医针刺结合肢体训练,选穴,辅穴:极泉穴、委中穴、尺泽穴;主穴:内关穴、人中穴、三阴交穴。肢体训练方式同对照组,醒脑开窍针法
5、施针方式,内关穴:选择提插捻转泻法1530mm直刺;人中穴:采取重雀啄法于鼻中隔方向行1015mm斜刺;三阴交穴:采取提插补法沿皮肤与胫骨内侧缘进针3050mm呈45斜刺;极泉穴:采用提插泻法朝穴下30mm行3050mm直刺;尺泽穴:选取提插泻法屈肘至120行30mm直刺;委中穴:采用提插泻法行1530mm直刺。1次/d,5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1.4疗效评估标准显效:肌力达级以上,偏瘫、失语等显著改善,且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恢复;有效:肌力达级以上,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且能独自行走;无效:未达上述标准。将有效、显效计入总有效率。1.5观察指标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眼斜口歪、头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风 偏瘫 中医 针刺 肢体 训练 干预 效果 388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