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药物安全性风险控制(共6747字).doc





《中医对药物安全性风险控制(共6747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对药物安全性风险控制(共6747字).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对药物安全性风险控制(共6747字)摘要:中医历来重视用药安全性,该文根据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从中医理论(理)、治则治法(法)、方剂配伍(方)、药物应用(药)以及特殊人群方面回顾了中医传统上控制药物安全性风险的策略和方法,并简要讨论了现代临床实践和监管环境下,中药安全性风险控制的进展。关键词:中药;安全性;理法方药;中医理论;风险控制1“理”和“法”“理”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生理病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对通过四诊收集到的患者症状和信息进行辨证和辨病,即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并作出正确诊断。“法”上承于“理”,在辨证和辨病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中医治疗疾病,应当
2、遵循中医理论,先辨证,后论治。中医的诊治疾病的基本思想包括了辨证论治,以平为期,异法方宜,治病求本等8。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提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即强调了正确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体与外部环境、体内脏腑组织之间存在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打破了,就会产生疾病,而治疗目的就是恢复或重建这种平衡,因此治疗疾病时,注重协调平衡,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的思想一方面重视治疗的平衡性,提倡“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等治疗原则,反对过度治疗,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
3、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食其正也”;另一方面也重视药效和毒性的平衡,提出“不可过剂”,反对滥用重剂、峻猛之剂。异法方宜即制定治则时要强调考虑气候、环境因素,结合患者个体因素,全面分析,具体处理,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反映了根据季节气候不同而用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伤寒论中指出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亡血家、汗家、酒客等均应慎用汗法,均反映了选择治疗原则应因人而宜。这些理论对于药物安全性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不能准确辨证
4、和辨病,或不能制定正确的治则治法,药不对证,不仅治疗无效,甚至可能引起毒副作用。清代名医凌奂认为“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在其所著本草害利一书中,对于每一个药物先言其“害”,后言其“利”,对人参、黄芪等传统补益药,关于“害”的篇幅远远多于“利”,充分反映了中医对于药物安全性的重视。因此正确诊断疾病,选择恰当的治则治法,防止药物毒副作用,一直是中医临床重要的指导思想。2“方”“方”是根据“理”与“法”,按照组方原则,确定药物、剂量和剂型。“方”是连接“理”“法”和药物的桥梁,综合体现了从“理”到实施具体治疗的过程。在中医早期萌芽阶段,一般采用单味药,随着对疾
5、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药物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用药也由简到繁,由单味药到多味药配合治疗,形成了方剂,多味药配合应用中医称之为“配伍”。历代先贤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配伍经验,对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深刻的体会,认识到药物的配伍应用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同时也会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即形成了中药组方和配伍的基本原则,历经数千年,内容不断丰富,从“增效”和“减毒”两个角度出发,既增强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力争弥除药物安全性的隐患。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君臣佐使”“七情相合”等。君臣佐使的理论出自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
6、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指出药物可按其在方剂配伍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指出君臣佐使的配伍比例不同来区分成方的大小。神农本草经曰:“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则具体到了药物层面。君臣佐使是从方剂组成结构出发,阐述不同药物在一首方剂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中佐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使药(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9,两者具均有减轻药物毒副反应的作用,从组方的
7、角度控制了用药风险,伤寒杂病论中大量的方剂用到了甘草、生姜、大枣,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起到了佐制和调和的作用。“七情相合”的配伍理论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出自神农本草经,书中提到:“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相畏”和“相杀”的配伍适用于弥减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反”和“相恶”包含了降低疗效和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相互作用,这四者都属于现代药物警戒的范畴。在“七情相合”的基础上拓展出了药物配伍宜忌,“宜”指药物适合配伍,关键在于药物配伍后能增效减毒;“忌
8、”指药物合用会产生和增强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在复方中不宜配合运用。配伍禁忌中最多提到的是“十八反”“十九畏”,尤其是“十八反”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十八”之数,首见五代后蜀•韩保升蜀本草,其注释神农本草经时提到:“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历代本草著作有所增补,如普济方记载有57种、48对,本草集要记载25种、19对,中药品汇精要记载29种、28对,本草蒙筌记载25种、26对,本草纲目记载31种、29对。因此“十八反”已超出其数字意义,成为中药配伍禁忌的代名词。除“反”“
9、恶”外,本草文献中“禁”“忌”“勿”“不可”“不宜”等内容大部分都与药物配伍禁忌有关9-11。此外,配伍禁忌还包括了服药食忌,俗称“忌口”,即服用中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金匮要略中提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有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海腥发物等食物,以免削减药物功能,或产生不良反应。3“药”“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是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方”“药”常常并称。中医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中药来源广泛,品类繁多,很多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甚至致命,如神农本草经
10、提到:“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一曰钩吻,二曰鸱”,并认识了一些药物的中毒症状,如诸病源候论描述“着乌头毒者,其病发时,咽喉强而眼睛疼,鼻中艾臭,手脚沉重,常呕吐,腹中闷热,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经百日死”。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除了在组方时注重药物配伍,避免配伍禁忌,在药物层面,历代医家也尽了很大的努力,包括对药物的毒性进行分级、药物炮制、制剂、剂量、服用方法,以及解毒方法等12。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开药物毒性分级的先河,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运用到具体药物,根据药物的安全性注明有毒、无毒,并根据毒副作用的程度注明“大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药物 安全性 风险 控制 674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