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共6074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共6074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共6074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共6074字)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 【摘要】应试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分析认为,应试教育的主要成因是:高考指挥棒的导向问题、教育评价标准的异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国民意识中教育观念的局限。其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研究提出了基于“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多元录取”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可望改变高考指挥棒的指向,破解应试教育的难题。【关键词】应试教育成因高考招生多元化改革一、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一)高考指挥棒的导向我国传统的高考仅通过笔试考核部分高中科目的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单一的,高校招生则根据高考成绩(总分)从高分到低分依
2、次录取,即录取的依据也是单一的,称之为“一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由于高考仅笔试高中部分文化课科目,其他如人格品性、素质能力、创新思维等均难以在高考中体现,因此只要把高考科目的学习搞好,就可以考入大学甚至高水平大学。如此,学生、教师、学校、社会都将关注的重心集中于应对高考科目的考试,从而导致应试教育。高考作为一项高利害性的常模参照考试,考生需凭分数占据一个进入高校的优势位置。对施考者而言,若试卷难度长期坚守教材和课程标准,随着中学教学不断适应试题难度,考生成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造成考试区分度弱化,不利于招生选拔。若强求一定的区分度,则要扩展考试范围和深度,要设计偏题怪题难题以及“挖坑布雷”,教
3、学工作势必又要迎合施考趋势,如此便构成了“施考应考”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显然,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是一元化高考恶性竞争、“施考应考”恶性循环的结果。(二)教育评价标准的异化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国家先后设立了“高中毕业会考”(会考)制度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考)制度。但由于高考与学考(或会考,以下不再注明)科目重合,且高考内容与高中教学联系过于紧密,而高考是高利害性考试,因此形成了高考对于学考的巨大冲击,使得学考难以在教育评价中发挥作用,高考成绩成为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升学竞争引发的强烈功利导向,现实中教育评价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的学
4、业知识,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升学率”“一本上线率”“北清率”(北大、清华录取率)等成为考核评价学校、班级、教师的硬指标;类似河北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等极端模式的超级中学大受追捧。2可见,基础教育的评价标准被彻底异化了,偏离了教育立德树人的轨道。(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在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招生量很少,如1978年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仅22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2.7%,属于精英式教育,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高考竞争十分激烈。从20世纪末期开始高校大幅度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达到了15%,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至2017年,高等教
5、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5.7%,离高等教育的普及化(50.0%)仅一步之遥。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然而,对于高考的竞争却没有和缓的迹象。广大学子对于高考的期望,已经不再是“能够上大学”,而是要“上好大学”。因此,优质高等教育成为广大学子追求的稀缺资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本无标准。理性分析,从学校方面来说,综合排名在10.0%以内的学校应该属于“好大学”,我国目前拥有普通高等学校约2600所,即有260所高等学校应当属于“优质高等学校”;从专业(学科)的方面来说,在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应当属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之列,因为这样的学科,必然有一群高水平的教授把握学科方向,
6、一线教师基本上大多数为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教师,作为本科生培养,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然而,社会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认可并非如此理性,而是认定具有“211”“985”“双一流”等名号的大学为“好大学”,甚至一些单位的人员招聘,也指定招聘具有这些名号学校的毕业生。如此,客观上加剧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四)国民意识中教育观念的局限性我国国民意识中,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缺乏正确的育人方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观念在国民意识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思想观念,反映在家庭教育中,表现
7、为“一切以学习为中心”,过分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过于在乎考入大学的名号层次,呈现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轻视孩子的人格养成,轻视孩子素质能力培养等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出现了按学习成绩排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二、应试教育的破解之道根据以上分析,形成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指挥棒的指向问题。因此,应试教育的破解之道在于彻底改变高考指挥棒的指向,即必须使高考指挥棒的指向性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解决了主要矛盾,其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要使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则对学生素质的测试必须纳入高考范围。然而,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思
8、想、道德、科学、文化、美育、心理、身体、技能、人际交往等。或者概括地说,就是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情况。如此,任何单一形式的测试都难以完成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因此,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测试,即“多元化考试”,如此高校招生的录取依据也是多元的,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考试成绩(总分)。这种基于多元测试的高考招生方式称为“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三、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本文提出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为: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多元测试”不仅测试高中所有学习科目,而且还要测试考生在思想道德、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心理品性、思辨表达、学习潜力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多元评价
9、”是“多元测试”的结果,对考生进行多侧面评价。“多元录取”是指高校选拔录取学生依据的多元性。(一)多元测试多元测试为:多元测试=省级学考+全国统考+特长选考+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省级学考: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行政单位组织实施。考试范围覆盖高中全部课程,所学必考,没有主科副科之分。把学考纳入高考的组成部分,学考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进入高水平大学的充分条件。如此,学考可按教学大纲要求,着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应用,不必涉及偏题怪题、设置陷阱,可不过度追求考试的区分度。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会导致应试教育。全国统考:统考科目为“科学与自然”“人文与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 成因 607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