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共4646字).doc
《女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共4646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共4646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女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共4646字)女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 一、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健全的意志、健康的性格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与他年龄相适应的智力,能较好地控制、把握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为常人所能接受的性格,能建立起一种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以下两个个案暴露了部分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的严重问题:个案1:某专科学校一文科女生谢某,性格怪僻,气量小,不合群,情绪波动性大,与同宿舍其她同学屡生积怨。某冬天的晚上,因在教室做完作业回到寝室时,同宿舍同学已关门睡觉,谢某叫门没人开,于是用脚
2、将门强行踢开。类似的事情连续发生了几次,谢某便萌发了报复念头。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谢某趁同室同学熟睡之际,将预先准备好的汽油泼在同学的蚊帐和被子上,并用火点燃,导致多人被烧伤。个案2:某重点大学女硕士生刘某,父母离异,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她长大成才,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因恋爱受挫而服毒自杀,给家人和老师留下深深的痛苦和遗憾。女大学生中类似的心理障碍问题在高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同时,寻找出对策加以疏导。笔者认为,造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身的原因;二是,社会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5点:(一)女性心理特质的差异从男女性差心理学的角度
3、来看,成年男性自尊、自信、独立意识较强,自我评价较高,而女性则不同,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卑感、依赖性强,在传统的自卑感里又蕴藏着强烈而脆弱的自尊心,极易为外界刺激所伤害,也更有极力维护自尊的需要,对任何破坏自尊需要满足的外因,常报以非理性的发泄,行为的情绪化表现强烈。作为女性的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具有这些心理特质,虽然她们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囿于应试教育的某些弊端,缺乏对自身心理特质的了解和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加之肤浅的社会阅历,狭小的三点一线(寝室、教室、餐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为其固有的心理特质的弱点所左右,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两起个案中当事人的行为,正
4、是女性心理特质弱点扩张所致。(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重集体、轻个体的社会取向性,它导致了“非个性化”的自我结构,自我往往被压抑、受歧视。这种文化取向性造成了个体人格的从众性、依赖性,窒息了个性的张扬和独立人格的成就,迫使自我萎缩,甚至产生自卑自怜、白轻自贱意识。在培养个体的从众性、依赖性的同时,又使个体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在这种实质为男权文化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没有自我独立的价值系统,女性生命意义的标准就是男性的需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三从四德、男主女从等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世代压迫抑制着女性,女性的自尊、个性和人格深受践踏,被严重扭曲。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5、容易诱发强迫、抑郁、焦虑、社交恐怖等神经症倾向,产生心理健康障碍,形成偏狭心理,敌视同性心理以及怀疑心理。(三)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冲突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高速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容易使女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价值取向、是非判断等产生偏差。本该剔除的旧有的不适应转型的内容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发生着矛盾冲突。面对种种的矛盾冲突,成长道路由学校到学校,受挫折少,又涉世不深,但理想化看待社会,且又处在“骄中之娇”氛围里的女大学生,往往无法把握、分解由此而来的压力。反映在心理上,产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只听赞扬不听批评的自高自大、自
6、以为是心理、贪慕虚荣心理、情大于法心理、享乐主义心理、嫉妒心理等等。个案中两位女生的心理表现与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有着直接的联系。个案1中的谢某,事发后仍认为责任在同室同学身上,坚持要同学向她赔礼道歉,而她烧伤人却是被逼出来的,可见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四)社会现象的负面效应学校不是真空地带,它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联系过程中,形形色色的社会不良现象不断冲击着、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吃喝玩乐、追求一掷千金、感官刺激的享乐之风;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拜金主义;伪劣产品泛滥、自考高考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女强男弱家庭的遭人非议现象,诸
7、如此类的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因素,都在危害着免疫力较差的女大学生,致使部分女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心理趋向失之常规。个别女大学生为满足自己的物欲,不惜出卖肉体,甚至是灵魂。有的女大学生不研究科学知识,不研究学习方法,不研究政治理论,却潜心研究“美容术”、“关系学”,人校不久就徜徉于爱河之中不能自拔,以有男朋友为荣,事业是男人的事,女人天生就只能是作“贤妻良母”的料,这种虚荣、自甘弱者的心理在部分女大学生身上根深蒂固,虽属少数,但影响很大。(五)教育弊端的片面误导在个体心理形成、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相互结合,步调一致,才能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
8、社会教育往往与学校教育发生冲突,或者出现断层,削弱了学校正面教育的心理影响力。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现实是女大学生心理感受最为直观、感性的“教材”,而社会现象负面因素的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学校教育的理性分析作用。在“事实胜于雄辩”的幌子下,部分女大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社会教育中的不良心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人们常把父母当作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心理学上也把父母称作是对孩子心理发生影响的第一个“影响源”,家庭教育的失当必然给孩子心理留下深刻的烙印,极易使孩子产生心理定势或心理偏差,这对于依赖性较强,且又处于被“保护”地位的女大学生而言尤其明显。二、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在分析了女大学生心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女大学生 心理障碍 分析 464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