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共5834字).doc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共5834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共5834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共5834字)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要】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目前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锦州医科大学从2011年开始持续推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化以功能为模块的课程整合、构建阶梯式课外实验模块、强化实验环节的课程思政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关键词】基础医学;岗位胜任力;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实现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改革
2、和创新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2005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全面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工作。各高校以此为契机,在实验室建设硬件、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并涌现了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但受传统观念、体制机制等主客观因素制约,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及课程整合等内涵建设仍进展缓慢。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教高2018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
3、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提出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等,为当前医学院校贯彻实施好国家“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锦州医科大学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与“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型教学模式改革基础上2,把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全校教学改革整体方案的重要部分来实施,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启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工作3。2011年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2年着手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将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分离出来,分模块设置独立
4、实验课程:包括3门机能实验学、2门显微形态学、1门分子医学技术2。近两年学校遵循教育部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工作,探讨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多途径强化医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一、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1.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深度整合实验课程。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最为核心的范畴4。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5。近几年学校在原有教改基础上研讨梳理实验教学中仍存在的具体问题,持续推进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功能
5、为模块的实验课程的深度整合工作。第一,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整合。随着微创外科、显微外科、影像技术、介入治疗等治疗措施和手段的发展,临床外科对局部解剖学的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6。针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课程间缺乏纵向整合、理论与实验内容有交叉重复、实验项目与临床应用脱节等具体问题,重新设计课程的整体架构及实验项目,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从“大系解、小局解”向“小系解、大局解”的教学模式过渡。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近两年执业医师解剖学重点考核内容,以外科手术路径为基础设计实验项目,在保留原面部、颈部浅层、躯干及四肢浅层、深层次局部结构解剖实验项目基础上,开设甲状腺手术、腹股沟手术、胃部
6、手术及标本小件制作等新项目,在标本上按照临床手术的步骤模拟切除组织和修补缺损,达到直观操作与讲解相结合。通过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内部深度整合,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在系统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功能基础上,促进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培养。第二,显微形态学课程整合。原显微形态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理论课相伴随开课,两部分实验内容基本独立,不利于学生系统构建人体正常及异常的显微形态学知识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重新梳理设计实验项目,在保留组织学及病理学总论等传统实验项目的基础上,以临床应用为导向,重点围绕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的临床常见病设计综合性实验。如呼吸系统实验项目的
7、内容包括肺气肿、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癌等肺部常见疾病的学习。以肺癌为例,引入完整的病例,由病史摘要、影像学检查导入,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肺癌大体标本、肺组织正常数字切片、肺癌组织数字切片,通过对比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肺的正常组织学结构、肺癌的病理学改变。同时增加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病变结构可能引起的临床症状、体征,提出病理诊断依据,拓展最新检测技术与治疗方法。整合后的显微形态学在保持原有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实验内容的设计更贴近与临床病例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临床症状,探讨诊疗思路,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第三,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整合。原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内容
8、以动物性实验为主,侧重于对相关学科经典理论的验证,项目间融合及与临床应用联系不够。整合后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按动物性实验人体机能实验动物疾病模型制备虚拟仿真实验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进行梯度设计。在保留“动物基本技术操作”、“药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等经典项目基础上,围绕器官系统开设人体机能学实验,引导学生观测自身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性指标,开展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同步检测,注重学生参与实验的“体验感”。增设“尿成分影响因素及家兔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制备”、“家兔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制备及药物筛选治疗”等疾病模型制备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增设“脑电图的描记和影响因素观察”虚实结合性实验。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基
9、本实验技能训练、临床思维、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第四,分子医学实验技术课程整合。重新设计分子医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由线上实验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线下实验操作多个模块构成。内容侧重学生细胞培养、蛋白质技术、核酸技术、免疫技术等实验技能及基本的科研探究能力培养。如新开设的“GST标签蛋白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及浓度测定”项目包括蛋白的诱导表达、蛋白质的提取、亲和纯化、蛋白浓度测定及蛋白保存等多个实验内容的综合,并以此项实验纯化获得蛋白作为后续实验SDS-PAGE的蛋白样品,保证实验的连续性,注重内容递进、科教融合。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阶梯式课外实验模块。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 体系 改革 实践 探索 583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