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面临的文化抗阻(共6074字).doc
《学校教育面临的文化抗阻(共6074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育面临的文化抗阻(共6074字).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校教育面临的文化抗阻(共6074字)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机遇期和跨越期,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面临着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和不同民族差异带来的文化抗阻现象,网络对抗、弱势逆袭与文化断裂的教育层序格局使教育成本和教育风险加剧。要减弱学校教育面临的文化阻抗,教师就要充分了解自身及学校系统所持有的文化及文化传播特征,成为文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教师还要高度重视文化敏感性教学的重要性,建立文化亲缘关系,缓解学生边缘化危机,实现学生对中华地域的文化集群认知,以实体文化的复合型输出对抗网络虚拟文化的电子学习形态,通过现代教育课程与传统文化整合的文化心理改造,将表层文化记忆与传统文化内核区分开来
2、,缩短现代性与传统性融合的距离。关键词:学校教育;多元社会;文化抗阻;网络对抗;文化敏感性;心理距离一、学生群体的“外来者”“沉默者”和“少数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机遇期和跨越期,社会转型具有多元复合的基本特征,学校教育面临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和不同民族的学生群体,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身及学校系统所持有的文化及文化传播特征。学校教育活动应让社会主流文化外的差异性群体受益,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教师作为现代文化反思者和多元文化融合促进者的责任。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必然会呈现价值多元的文化碰撞,多元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使学生群体的文化差异凸显,主要表现为“外来者”“少数者”“沉默者”
3、和“少数者”的边缘文化抗阻。“外来者”是指“进城务工人员”等外来人口子女构成的学生群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吸引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地方学校接纳外来人口子女或“民工子弟”也成为常事。此类学生大都来自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在学校生活还是课堂交往中,他们都表现得羞怯、消极,与发达地区学生交往显得信心不足,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低,他们很容易被贴上“后进生”标签,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和流入地学生之间不可消弭的“文化屏障”使他们难以融入到班级的正式结构中。“沉默者”则反映在学生的语言系统方面,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筛选工具,语言讲究系统性、逻辑性和文化修养性,它们拉开了人与人之
4、间的距离”1。工人阶层或贫民阶层家庭的学生使用的语言符号和中产阶层家庭学生使用的语言符号只在语种上相同,具体的语言形式、描述方法及其依赖的生活情景系统完全不同。研究表明,中产阶层家庭学生更容易概括和表达抽象观念,相较工人阶层或贫民阶层家庭的学生,他们融入学校生活更容易,而前者则显得更困难、更迟缓、更沉默,在卫生知识、良好语言习惯和礼仪行为方面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学生,较难被理解、宽容和欣赏。“少数者”指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多元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广泛的民族交往,学校教育领域的民族交往更为复杂,学校教育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强调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但要将少数民族学生完全嵌入汉族文
5、化的教育管理格局,则会产生诸多文化偏见,这不是因为教师不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而是汉族教师缺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体验,他们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理解来自大众媒体的过滤,总认为民族文化抗阻是教育接触过程的文化分歧,其实,在没有接触少数民族学生之前,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刻板印象就已经存在了。综上可见,“外来者”“沉默者”和“少数者”的文化抗阻现象主要表现为阶层性和文化异质性。首先,教育本身没有阶层差异,但文化却带有阶层色彩,学校教育对阶层文化冲突的处理是多元社会转型无法避免的问题,大多数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是通过道德教育,但恰好是道德教育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价值多元带来了财富观和人生观的差异,道德规划在
6、统一价值观方面显得十分乏力,学校应该走向更高层次、更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则教育,即通过社会正义与人的尊严教育,引导年轻一带去改造社会缺陷与不足,让道德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批判,而是指向人们对社会发展方向和性质的一种共性要求。例如,流浪儿童在城市的边缘化生存必然伴随着歧视,但如果仅仅是质疑歧视者,则达不到任何教育目的,而应该将教育放在城市生活对个体生存的限制性方面考虑,强化城市伦理而包容人性,引导学生去理解弱势群体对主流价值的拒斥和防御,让人的尊严与社会正义成为批判的价值基础,而不是单纯地宣扬道德立场。其次,如何面对学生身上的异质文化。学生身上的异质性文化与地域文化共存,在多元社会转型期,我们应
7、看到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国地域文化类型众多,如东北文化、游牧文化、青海文化、闽台文化、吴越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学生身上的文化价值观是地域文化和民族价值取向的综合体,少数民族学生的边缘化危机是多元社会转型背景下风险社会语境的一部分,社会文化越是多元,学生的边缘化风险越高,同时还附带着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以及道德危机。缓解“少数者”的边缘危机需要教师重视文化亲缘关系,实现学生深度文化交流与对话。例如,福建中学的历史教师针对班级中的高山族学生,开展了包括地方历史、本地民俗、特产小吃、地方方言、传说故事、民歌戏曲、地方文学在内的地方史和地方文化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以海西建设的
8、时代精神为主线,确立了“绿色海西、蓝色海西、人文海西、红色海西、科技海西和五缘海西等特色文化交流专题”2,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课题,亲自动手进行资料收集,调查地方知识,并为班里的高山族学生额外布置了闽台地域文化交流专题,鼓励他们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示地域文化与个体生命记忆的融合,让学生共同寻找文化的联系和差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由爱家乡、爱民族延伸至爱国家,建立学生对中华地域的文化集群认知。二、网络对抗、弱势逆袭与文化断裂的教育层序格局多元社会转型也意味着社会冲突的多发,社会类型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向,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形成。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碰撞的网络对抗形式悄然生成,
9、学校教育面临的以“网生代”学生为主力的文化抗阻尤为明显,学生话语权的网络迁移使他们不再担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被教师、同学或熟人所牵绊,一些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借助网络实现“逆袭”,他们隐瞒社会身份、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将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的“语言比拼”中不闻实务,或沉迷于网络游戏获取精神补偿和虚幻的成就感,他们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差异对学校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干扰,教育成本和教育风险随之加剧。“多元社会转型使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教育制度与观念则出现迟延现象,导致断裂的教育层序格局。”3一方面,传统社会最优良、最精华的部分与现代社会逐渐失去联系,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泛文化”、次文化盛行,拉大了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教育 面临 文化 607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