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共5369字).doc
《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共5369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共5369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共5369字)摘要:作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工程训练中心,应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探索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创新人才培养着力点,通过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的综合工程训练体系,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创新实践平台,引入创客文化,打造创客社团,推动多元协同,产学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师资队伍等措施,努力打造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实践平台,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词:新工科;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学科交叉1新工科建设的内涵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在产业贸易上则出现了大量新技术、新
2、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为了更好地应对新知识与新技术加速更替、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态势,国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倡议等,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并于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并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和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为新工科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新工科理念正在形成高度共识: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
3、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1。2新工科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工科建设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培养一批适应并引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来应对现代工业人才规格的变革和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新工科人才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行业和产品敏锐度高,能快速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终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以及良好的协作精神2。高校承担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任务,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以学科专业作为本科生培养的载体,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本学科专业内,很少有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
4、相互交流,不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将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评价标准等同,忽视了外部评价3,尤其是相关企业在人才质量培养中参与度不够,在工科教育的核心能力定位有偏差,偏重理论教学,以知识探究为中心,轻视实践教学,即使有实践环节,也往往以蜻蜓点水的认知实习或走马观花的参观为主,无法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普遍缺乏综合工程能力。由于缺乏“实践”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迁移,导致出现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突破专业壁垒、进行跨界交叉融合,探索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培养具有综合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的新工科人才4,
5、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学校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为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应当注重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主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大趋势。3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优势3.1学科交叉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我国大多数工程训练中心是从校办工厂(车间)发展而来,但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工程训练中心的规模和内涵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教学面积还是在仪器设备资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优势,现在的实训内容也从原来单一的金工实习
6、发展为“强化制造工程基础、注重机械、电子、信息、控制、管理等多学科交叉,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工业制造5,形成了适合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以“学习工艺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工程素质”。现在的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训练和活动的综合性实践平台。3.2学生受众最多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学校的公共实践场地,和各院系的专业实验室不同,它不局限于某个院系和专业,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为所有工科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教学,包括部分理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所以
7、工程训练中心是高校中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的公共实践教学基地,在这里有利于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实现跨学科的互动和交流。3.3最接近真实工程环境的现代实践教学平台。现在绝大多数工程训练中心除拥有传统金工、电子电气设备外,还增加了一些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特种加工及快速成型等先进制造设备,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现代大工程训练平台。一方面这些先进仪器设备与工艺的运用可以带动实践教学、工艺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工程环境,学生在一个多元化信息刺激的环境和立体的知识学习空间里获得亲身体验,并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将专业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生成,培
8、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4发挥工程训练中心资源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4.1建立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综合实践平台。工程训练中心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综合实训平台,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重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突破单学科及技能训练的传统制造理念6,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通过院系合作,整合院系资源,建立综合实验室,打造跨学科的工程实训平台。开设多学科专业实践课程,形成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比如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管理和人文等,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对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多开设一些大工程背景下的学科交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训练 中心 创新 人才培养 研究 536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