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论文(共4693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论文(共4693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论文(共4693字).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论文(共4693字)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论文 一、以美储美:基于美的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活动,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维目标,共同构筑教育活动的育人标准。通常对大学课程的判断,以知识的再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为依据,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则主要以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行动及其在群团活动中的表现等进行基于客观事实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活动安排,既依循前述“三维”要求,又隐含着对美的认知、善的传承、真的探索,后者同时构成现代大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切入点与核心达成点。“一所大学不仅应该以学术的无限增长,而且更应以青年学生的生生不息和健康成长视为自己
2、生命的源泉和活力。”从这样的基点出发,大学课程并不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务必以美与善的和谐、道德与文明的累积与传承光大为归宿。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知积累、凝练、演化而来的知识,既包括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的规约、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也包括人类在知、情、意、行中的经验的不断改造、情感的持续升华。这些知识与情感的传承与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往往以课程作为基本载体,因此,课程必然地以美与和谐来构建人们的心灵世界、搭建人们的认知平台、规引人们的实践行为。课程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师,则应怀有美的理念,使学生在美的教育活动中学习、感受,在美的教育活动中成长。相应地,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与评价,也不
3、再简单地停留于取得成绩的高低,而是更加关注课程的内涵及现实意义。那些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观念的更新、价值之改造、行动之调适的课程,才可能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而那些停留于简单的说教、重复的再现、空洞的讲解,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课程教学及活动安排,自然会成为学生抵触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及认可程度,反映着该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对于大学课程而言,尤其是艺术类课程满含着审美元素。比如美术课程中体现材料美、造型美、视觉美、空间美、生活美和精致美,舞蹈课则表现动作美、直观美、技艺美、造型美、抒情美和节奏美。从广义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是美的教学。教学是一种饱含美的艺术,教师、学
4、生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二者互动制造出美的教学。如对孔子“中和之美”的思想的学习借助于中国古诗和当代诗歌的对比可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隐约含蓄之美。孔子对文学的评判标准是“思无邪”,主要体现在其对诗经•关雎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引导学生体会这8个字的内涵,首先是让她们重温(或背诵或朗诵)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这一经典诗歌,再让学生思考该诗的情感表达,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此诗流露的表达爱情欢乐而不过分、求之不得后忧愁而不悲伤的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情感表达的度的把握,教师可以2014年底红遍中国的脑瘫农村女诗人余秀华的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评价,最后在讲“中和
5、之美”的积极影响时应指出:情感表达的美不一定是直白的,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为美,主要在于其含蓄的表达、意境之美的感染。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以美育人。二、以美促美:美育课程与人格的塑造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对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功能的具体阐释。其中,高尚的情操即是良好人格的体现,强调了美育对健全人格形成的作用。美育类课程虽各有侧重,但共性则应是关注学生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及责任担当,使其具备正直、善良、诚信、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6、美育类课程从其主要内容来看,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人之美、艺术美等;从其开设目的来看,在于以美熏陶、感染、影响作为审美主体的大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其精神世界有所变化。当然,单凭教师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和效果,这就必须借助于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或现实相关案例方可有效。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纯粹地用语言描述,无论语言是多么地形象,但其魅力都不抵美的载体本身所具有的直观性。故,想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教师必须在讲授过程中,借助于教育现代技术将美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既让学生欣赏了美,又体验到美的“百闻不如一见”的形象性。无论是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还是对艺术家的精湛技艺的赞赏与佩服,都应以一目了然的
7、方式得以呈现。社会美与人之美的学习则不同,需要以实际案例去感化学生。比如近年出现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现象”“公交车上是否应该让座”等这些社会焦点争议问题都可拿到课堂上,先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从美的层面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学会对现象美与本质美的辨别。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既对立又统一,美的现象的存在和变化要从属于美的本质,脱离美的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将生活热点问题与美联系起来既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不脱离实际,又可以让学生理解美的真谛。处于信息泛滥与无处不在的微文化所带来的异彩纷呈的多元世界,部分大学生的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集体规约与公众的要求相比尚有差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美育 课程 改革 论文 469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