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研究(共2995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研究(共2995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研究(共2995字).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研究(共2995字)摘要: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推动力。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对少年儿童进行信仰启蒙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在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开展优质的少先队活动和家校信仰观念互动等途径来对少年儿童进行信仰启蒙教育。关键词: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策略一、信仰与信仰启蒙“信仰”是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汉语大词典将信仰定义为“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或榜样”。刘庆明指出:“信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现实的最高心理认同,是
2、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高度统一、占统领地位的精神状态。”1学界对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政治学和民俗学,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信仰进行了研究。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倾向于采用多学科交叉,且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人类信仰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对象也从大学生逐渐扩展到初、高中学生以及农民工和少数民族2。然而,纵观当前关于信仰的研究,目前研究者们对信仰的研究仍然主要聚焦在大学生群体,其研究视角仍是以哲学和政治学的视角探讨成年人的信仰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但是从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视角来看,成人的信仰教育起源于其少年儿童时期的信仰启蒙教育。而这一时期的信仰启蒙
3、教育受制于个体信仰的心理结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信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仅从知、情、意任何一方面进行定义都是不完整的,这三个过程都对信仰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李幼穗等人认为:“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人的最高需要的体现;信仰是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信仰是影响人格结构的深层动因。”3可见,信仰不仅是为人生指明目标,提供奋进的力量;还是人的心理需求,可抚平前进过程中挫折带来的心理创伤,调整失落情绪;同时,信仰也为社会提供凝聚力,共同的信仰让人们朝着同一理想和目标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反之,人一旦缺乏信仰,就会精神空虚、贪图享乐。而错误的信仰又会
4、使人拜金、迷信或悲观绝望等,从而危及社会稳定4。因此,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展信仰启蒙教育有助于成人阶段信仰教育的展开。二、信仰启蒙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信仰启蒙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最关键时期。只有掌握并遵循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开展正确而适宜的信仰启蒙教育。(一)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根据反射论的观点,一致地指出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少年儿童 信仰 启蒙教育 研究 299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