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共3393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共3393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共3393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共3393字)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本病治愈难度大,愈后又常易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称溃疡性结肠炎为“肠澼”,肠澼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被称为“久痢”、“休息痢”等,且“休息痢”一词使用广泛。中医学将具有“腹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表现的疾病,统归于中医学的“痢疾”范畴。中医药在此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本文旨在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历史沿革做出总结,以指导临床。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1中药内服治疗的发展史肠澼一词首见
2、于索问•通评虚实论1。黄帝内经对其病因病机有了详细的论述,可见治疗已有了成熟的体系,只是未见于文献记录。东汉代表医家张仲景结合自身经验在伤寒论提出肠澼感受热邪,热腐成脓,治疗以头翁汤、乌梅丸等方剂为主。进入隋朝,巢元方提出了痢病主要为荣卫不足,冷热客于肠,休息痢为胃管停饮,为后世胃肠积滞的奠定基础,其在诸病源候论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唐朝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王焘对肠澼又提出了新的认识,其认为是饮食失节,冷热相乘,破血外出为主要病机,在外台秘要中记录安石榴汤治疗肠澼。宋朝对此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朱肱在潜心研读伤寒结合自身对本病认识,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
3、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的观点,提出痢疾失于通利,湿热留于冲任的观点,治疗以地榆散、黄连阿胶散等为主。宋朝杨登父在任斋直指方中提出无积不成痢,治疗以理气导滞,荡涤物积的易简断下汤等为主要代表方。元朝朱丹溪提出“阳气下陷”的观点,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予木香槟榔丸治疗本病,还提出“肺金不清”的学说为后世从肺论治奠定了基础。明朝王肯堂认为痢疾病机为脾胃湿热,治疗多用大黄汤、芍药汤等。清朝是中西医文化对冲的时代,但中医药治疗本病占主导地位。唐容川在学习和吸收西医的内容知识后,结合清之前的理论提出“休息痢止而复作是瘀热伏于膜油隐藏慝之地”,治疗予丹度汤等为主。民国时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休息痢是原虫伏于
4、大小肠曲折之处,虫不去,反复不止;近于热者,可用鸦胆子仁,以治痢之药佐之;近于凉者,可用硫黄末;而以治痢之药佐之,主要代表方剂有拙拟通变白头翁汤等。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肠澼的治疗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罗云坚2为代表的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从“伏毒”论治,活动期多以芍药汤加减。2针灸治疗的发展史针灸分为针法、灸法,是中医特有的医疗方法,在治疗本病起了积极的作用。汉代张仲景首先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提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可见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有了针刺治疗本病的方法。晋•皇普谧所著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中多次论述了针灸治疗本病,提出了针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溃疡性 结肠炎 中医 治疗 方法 339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