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口腔科人员职业保护(共2834字).doc
《社区口腔科人员职业保护(共2834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口腔科人员职业保护(共2834字).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区口腔科人员职业保护(共2834字)社区口腔科人员职业保护 社区医院的口腔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较多,其他疾病病情隐蔽(特别是传染病);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加上患者就诊时不可能做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筛查。而医护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大量血液、体液,处在一个高危的职业工作环境中,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不得不作为一个医学问题而被重视。生物因素的防护直接感染:我国的传染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更属易感人群;加上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区,其总感染率高达60%;据2011年上海的
2、院感质控报到,每年锐器伤例数在23840例,其中因针刺伤导致感染乙肝的例数达到650例,丙肝的例数137例;83%以上的临床医护人员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口腔医护人员在双手操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注射器,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戴手套可降低病原体双向传播的危险,明显减少被针头刺破皮肤的几率,保护不受血液性传染病的感染;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操作常规,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禁止重复盖帽,针头使用后立即放入利器盒,严禁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清洗、整理、器械时应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如围好防
3、水围裙、戴口罩、手套。分拣器械时,要养成用镊子拣锐利器械的习惯;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冲洗后用酒精、碘伏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最后上报主管部门。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进行HBV、HCV血清学指标检测;若证实被HIV阳性患者血液的锐器刺伤,由疾控中心提供相关预防药物。间接感染: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高速牙钻等器械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和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使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或吸入含传染病原体的空气飞沫,增
4、加感染机会,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工作时,最好穿立领工作服、工作裤,最好每天更换,污染时随时调换。操作时需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或面罩。一次性口罩需4小时更换,戴时有蓝色涂层面向外,并夹紧鼻夹。诊室内应开窗通风,紫外线灯消毒需注意离地面11.5米,其杀菌率可达80%;室内综合治疗台、椅、操作台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地面应湿拖,如被污染随时清理、消毒,有条件提倡使用一次性椅套。规范医务人员行为,治疗操作中禁止接电话、手机、吸烟等;各种治疗操作后均应按“六步法”洗手,应采用洗手液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洗手可使自然菌清除率达99.5%。洗手时间要求超过15秒,洗完后应配备
5、干手物品,避免二次污染。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物理因素的防护噪音:口腔科使用的高速手机、治疗椅上的气泵和吸唾器等这些机器可产生高强度的噪音;另外,来社区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居多,询问病情时需反复、大声地问,这些多是噪音的来源。长期工作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引起医护人员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工作易出差错。另外,诊室内的噪音对患者也是一种不良刺激,容易产生恐惧,不能有效地与医生配合。因此,有条件医院尽量做到一室一椅或在治疗椅之间有隔离墙,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室内噪音,另一方面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对一些噪音大的设备应及时检修或淘汰,尽量选择噪音小、功能好的设备;医护人员更应该注意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区 口腔科 人员 职业 保护 283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