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分析(共5575字).doc
《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分析(共5575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分析(共5575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分析(共5575字)摘要:“人文性”的概念提出已久,虽然人文性对于美术课程来说或许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也是教育家们致力于现代课程中的一种品质,但事实上将人文性教学带入美术课程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实践活动。在当下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美术教材并没有完整全面地反映课标的要求,而是不同出版社在不同年级段各自表达了对课标内容独有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不可控,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不同,美术课程对于人文性的追求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关键词:人文性;美术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这个概念,于2001年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在广大美术教师的视野里,从那以后有关人文性的探讨就从未
2、停止过。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其作出分析,有两位教授还为美术教育中技能教学和人文教学的侧重性展开过针锋相对的辩论。辞海中提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人文性则是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加入人文性,即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们感悟并吸纳人文知识,体会并理解人文精神。然而笔者认为,虽然人文性对于美术课程来说或许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也是教育家们正在致力于展现在现代课程当中的一种品质,但就当下的美术课程而言,对于人文性的追求或许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一、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人文性的体现(一)中小学美术课程在发展中对人文性的重视纵观美术教育的发展史,先进的美术教育思想是在文艺
3、复兴后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它的起步是伴随着人文的。而当“审美教育”被席勒于19世纪初首次提出后,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才开始踏入正轨。而在国内,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首次在学堂内设立美术课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才从此开始。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性,最早设立的美术课程是为军事以及工商业服务的,旨在为国家的军事工业培养并输送人才,教授首先要具备的技能是专业化的制图技巧。在基础教育阶段,最初的构想是要让儿童们在课程中依次掌握平面图与剖面图的绘制方法,这个课程目标是与审美教育几乎不相关的。后来为了让儿童掌握更多的生活常识,关爱儿童的身体发展和伦理道德建设,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当
4、中,钦定了初等小学教育中要酌情加入“图画”或者“手工”的科目。图画的课程在于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手工的课程则以让学生养成“好勤耐劳”的习惯为目的,培养学生制作丝、纸、泥等制品的能力1。虽然审美教育依然没有跟上,但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勤奋性格的目的显而易见,现代教育的雏形从中可见一斑。进入民国时期,美术课程依然不是必修课,图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总体来说还是锻炼摹写能力,但主题已经从军事工业转向社会生活,开始要求学生培养感受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能力,以人为本的思想于此时开始觉醒,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受到质疑。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教学大纲不断跟着时代变化改进,美术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也被越分越细
5、,逐步成为今天的样貌。手工课并入美术教学系统内,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图画课程也越发地强调欣赏部分。从美术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新的社会需求与新的思想会极大地影响美术教学的方向。随着国家渐渐从战时走出来,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对素质教学的要求便逐渐提高,对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要求也就慢慢觉醒了。同时也能看出美术课程长久以来都被当作实践类的课程,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人文意义直到近现代才开始被发掘。(二)课程改革中对人文性的探索从1950年的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到2011年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国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几乎每次都与社会环境的剧烈
6、变化挂钩,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课标中强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将美术知识运用到美化和建设祖国当中去。直到1956年,美术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仍然是摹写现实,培养画图技巧,并将之用于社会建设。1977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又迎来了新的变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重视,教学的重点仍然是绘画与工艺,鉴赏只占比百分之十。而在那之后的改革则些微上调了鉴赏在课程当中的比重,并重新将课程目标按功能类型而不是科目类型分为了四大类。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开始为走向以“学”为中心作出进一步的努力2。可以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步显露,美术教育的中心也渐渐转向学生本身能力的培养,重在个人素质的提高。而且课程改革
7、是一个不断摸索与碰壁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次课改是全盘向苏联学习的,然后逐渐本土化;“”后经历一段时间的休整与重建,又开始向西方学习并逐渐本土化。课程改革的过程本质上是在不断地探索最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社会现实需求决定了对应时代的课程改革方向。结合课程改革的进行与教学目的的变化,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在发展中是越发重视学生本身的素质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提出对人文性的追求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在2001年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中,“人文性”的概念终于被首次提出,课程标准原文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但在2011年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则将其表述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并指出美术课
8、程追求人文性。这种对措辞的修正,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说明当下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追求仍有缺憾,并不能尽善尽美,但正是因为有些许不足,才更要追求人文性。二、人文性在教材当中的体现教材是衡量课程人文性的一项重要标杆,教材反映着课标对课程的要求,是教师教授学生的重要参考,教材是否具有人文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对人文性的发掘。但在课标对美术课程作出以追求人文性为目标的要求的当下,美术教材却并不是每个课时都具备人文性。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染色游戏”,虽然其中有涉及平面构成和各种对称方式的知识,但课文中并没有与人文知识相关的元素。这节课旨在让孩子们动手染出漂亮的图案,结合第一课“流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术 课程 人文 追求 分析 557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