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推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共3587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证据推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共3587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据推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共3587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证据推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共3587字)摘要:物质性质的教学是初三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以探究二氧化碳性质为例,开展基于证据推理的物质性质教学,阐述了利用客观事实、化学实验等方式进行实证的化学课堂教学,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关键词:二氧化碳的性质;证据推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一、研究背景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意识的重要素材。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的教学尝试,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有了科学的认识。通过学习,旨在让学生能从识别物质的阶段(即从混合物中识别出纯净
2、物进行研究)过渡到具体物质的研究阶段,建立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方法:从组成、构成、用途、制备、性质、转化等角度研究物质。基于此,课堂利用“汽水中的气”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本节课的认识对象二氧化碳,然后结合课堂前测,让学生对二氧化碳进行描述,有序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从多角度认识具体物质的方法,并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通过问题“为什么可乐被称为碳酸饮料而不被称为二氧化碳饮料?”引发学生思考,明确探究任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通过猜想、设计方案并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为自己的猜想或结论寻找证据
3、,从而推动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本节课系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知识,锻炼了实验探究能力,重点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二、基于证据推理的主要教学环节1.环节一:从真实情境出发展示打开可乐瓶盖冒出大量泡沫的图片,提出驱动性问题:汽水饮料中冒出来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什么?接着通过问题链,引发学生猜想并寻找证据支持,为后续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问题1:你猜想它是什么?问题2:选择什么试剂能证明它?问题3: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什么?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汽水中的气”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搭建问题阶梯,开展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猜想方案证据结论之间
4、的关联认识。在通过实验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2.环节二:梳理前测建立严谨的科学认识投影展示课堂前测中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各种描述,然后师生一起从二氧化碳的组成、构成、用途、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角度有序整理归类,通过不断追问“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证据推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关联。设计意图:通过处理前测问卷,把学生脑海中无序凌乱的物质性质知识进行有序组织和整理,避免了填空式的物质性质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多角度认识具体物质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虽然能从生活中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但要在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科学严谨的关联,还有一定难度。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
5、等知识与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相结合,可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3.环节三:实验探究寻找实证(1)巧妙设问引发思维冲突通过设问“为什么可乐被称为碳酸饮料而不被称为二氧化碳饮料?”引发学生思考和猜测: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向紫色石蕊干花上滴加稀醋酸溶液,紫色石蕊干花变红。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向装有二氧化碳水溶液的塑料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继续设问:二氧化碳水溶液中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并指出“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判断思路和方法:一是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二是证明生成物的增加或出现,即如果反应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证据 推理 化学 课堂教学 358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