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教师行动再审视(共7123字).doc
《课程改革的教师行动再审视(共7123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的教师行动再审视(共7123字).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改革的教师行动再审视(共7123字)课程改革的教师行动再审视 摘要:在对课程改革中教师行动的理解上,向来存在着“阻抗”抑或“实践创新”的悖论。通过对教师变革行动的具体考察可知,教师在学校课程决策制定阶段,通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多是通过“提建议”来影响决策的形成;在课程政策执行阶段,更多的是诉诸“日常反抗”来回应课程政策的压力。教师的变革行动兼具自主性与被动性,其实质上是教师个体与所处制度环境互动的结果。当前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将教师的赋权增能与制度变革相结合,并营造有利于教师实践创新的制度环境。关键词:阻抗;实践创新;制度环境在课程改革中,来自学校外部的课程政策若要真正在教室中得以体现
2、,通常需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学校组织层面的“再概念化”过程,也即形成学校课程决策;二是教师的课程实施。本文旨在考察教师在这两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施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和理解教师的变革行动。一、学校课程决策中教师的影响当来自学校外部的课程政策进入学校之后,首先要被转化为学校组织层面的决策,然后才能由教师具体去执行。尽管在当前我国学校组织决策过程中,校长由于其所具有的正式权力而更多地处于一种主导性地位,但教师并非完全被排除在决策制定过程之外,基于其在专业上的优势地位,教师可以参与到学校组织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并对组织决策的形成产生影响。1.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理论依据科尔巴奇曾提出了两
3、种理解“政策”的维度,即“垂直”维度与“水平”维度,前者将政策视为“统治”(rule),关注于权威性决定自上而下的传达;后者则将政策理解为“行动的建构过程”,关注于政策过程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过程1。就我国学校组织决策的形成过程来看,基于垂直维度的视角,学校组织决策即是由校长或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制定的,这也是当前有关学校组织决策形成的一般性观点。而基于水平维度的视角,学校组织决策的制定并不仅仅是由学校中的高层来完成的,学校组织中的其他相关成员(包括中层管理人员与教师)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学校组织决策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之间凭借所具有的资源与权力展开博弈,而学校组织决策即是这一
4、博弈的结果。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全面推行使得校长在学校层面各项事务上具有最高决策权。但校长通常并不会随意运用由制度所赋予的这种正式权力,进而采用一种专断的方式制定学校组织决策,考虑到学校组织决策的顺利推行所需付出的成本,校长通常会重视决策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参与,这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水平维度视角下政策的内涵。2.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形式组织成员通常是基于一定的权威而参与到组织决策中,就校长以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而言,参与组织决策制定所凭借的往往是制度所赋予的正式权威,同时还可能伴随有一定的专业上的非正式权威。就教师而言,其参与学校组织决策制定所依靠的主要是专业上的非正式权威。作为
5、一线的课程政策执行者,相比于高层管理者,教师对于学生的需求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政策在实践中的困境等都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以笔者调研的H小学为例,该校在2012年决定在每周五下午集中开设2个课时的校本课程,学校组织决策的制定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学校领导班子根据本校办学目标,提出在每周五下午设置校本课程的设想;其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组织相关教师对本校学生发展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方案,具体包括课程内容涉及的领域、师资构成、教学形式等内容;第三,将方案下发给每一位教师,征询教师的意见;第四,在对教师所提建议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校领导班子讨论通过了H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
6、建设方案,并成立了课程领导管理小组;第五,鼓励全校教师根据方案的要求,积极提交课程开发方案;第六,课程领导管理小组对教师所提交方案进行审议,将最终确定课程类目予以公布。通过考察H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决策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参与了本校学生发展需求情况的调查、对课程开发方案提供建议等,但教师作用的发挥并非是积极主动的,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到学校课程决策之中。在课程改革中,“那些距离变革实施现场最近的人对如何取得变革成功往往认识得最为清楚,因而也最具有发言权”2。课程改革的决策若要真正在教室中落实,就需尊重教师的意愿与行动,使教师充分参与到课程决策之中,提升其对课程
7、改革的认同感。但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除了在一些事关学校发展与稳定的重大事项上,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组织决策之外,考虑到决策的效率问题,教师通常并不直接参与决策,而更多的是局限于依据其非正式权威对学校组织决策提供建议。二、课程政策执行中教师的“日常反抗”当来自学校外部的课程政策被转化为学校组织决策之后,就进入到了课程政策的具体执行阶段。在这一阶段,鉴于公开的抵制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教师通常会选择在表面上接受并遵从学校组织决策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会被动地忠实执行课程政策,而是会诉诸“日常反抗”,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其现实处境对课程政策做出程度不同的改变。1.教师“日常反抗”的主要形式所谓的“日
8、常反抗”,也即平常的但却持续不断的抗争,它是相对于有组织的、公开的、正式的抗议活动而言的,詹姆斯•斯科特在探讨东南亚地区农民抗争与农民政治时最早提出了这一分析性概念。“日常反抗”包含多种形式,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几乎不需要事先的协调或计划,它们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通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而且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对抗权威”3。教师在学校课程决策形成中的被动地位,导致其更多地采用“日常反抗”的策略来回应变革的压力。就教师“日常反抗”的具体形式而言,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1)时间分割“时间分割”也即将落实课程政策要求的时间与常规教学工作时间相分离。对于教师而
9、言,执行课程政策只是上级分派的众多任务中的一项,其是外在于自己常规教学工作的,完成任务的前提是尽量不干扰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当面临上级领导的考核与检查时,教师就会抽离出某一段时间来突击完成课程改革的任务,如精心准备一堂公开课、集中时间撰写教学反思文本等,而在日常工作时间,专门从事课程改革的时间通常并没有保障,教师往往会根据常规教学的需要对其随意做出调整,课程改革由此就更多地局限于围绕对外展示的公开课与观摩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上。(2)“新瓶装旧酒”“新瓶装旧酒”也即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上级有关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但实际的变革只是在较低程度上发生,甚至从未发生。教师尽管对外宣扬自己的
10、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实际的教学过程却并非如此。如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点缀”或“门面”,用以标示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往往并不关注。(3)合理化“合理化”也即教师会为自己的“日常反抗”寻求合理性的依据。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通常将自己采取“不合作”行为的正当性理由诉诸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过于理想,不符合教学的实际状况;二是新课程培训主要停留在抽象的理念层面,对于具体如何操作缺乏有效的指导;三是高考与中考仍然存在,且考试形式未发生大的变化,维持传统的教学形式有其必要性。“合理化
11、”策略的运用,使得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以学生与家长利益“代言人”的身份自居,教师的“日常反抗”由此就具有了正义性与合法性的色彩。2.学校高层对教师“日常反抗”的回应组织社会学家理查德•斯科特等曾提出了理解组织的三种视角,即理性系统视角、自然系统视角与开放系统视角。其中,在自然系统视角看来,“组织是这样一种集体,其参与者追求多重利益,既有共同的也有不同的,但他们共同认识到组织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以及保持其永续长存的价值”4。就组织成员而言,其利益通常与组织的生存以及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成员能够从组织中获得权力、资源、声望等,因而他们会极力维护组织的存在,并尽力推动组织的发展。在学校组织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改革 教师 行动 再审 71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