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问题教学”课堂实施(共3368字).doc
《高中地理“问题教学”课堂实施(共3368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问题教学”课堂实施(共3368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问题教学”课堂实施(共3368字)高中地理“问题教学”课堂实施 一、教研活动设计背景高中地理学科的教研活动一直在学院“研训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工作部署下进行。年版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届高一年级的教研活动围绕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开展了四次教研活动,第三次教研活动以“问题教学”的实施为主要研讨内容,以反馈表为驱动工具,以观摩课和研讨为载体,引导教师们通过讨论掌握问题教学的含义、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二、教研活动流程教研活动的主旨是让参与活动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每次活动中有所思有所获,能够将获得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为了达到目的,教研活动使用
2、反馈表作为驱动工具。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下。教研活动主题导入。主持人介绍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发放反馈表,本次教研活动的反馈表有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需要教师们观课后回答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本节课可斟酌的地方和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的设想;第二部分是附在反馈表下方的问题教学的概念:问题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与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以及展示评价四个部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学生很多其他方面问题的思考,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引导、主动建构问题
3、,发挥问题教学的效益。问题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个较上位的概念,单元式、项目式、主题式等教学方式,都可用于问题教学。观摩课教学。()观摩课的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二以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为主线,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探讨区位因素的内容和区位条件的分析方法。本章在农业地域研究的起点上开始教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不大,这使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灵活得多,也复杂得多,在本章的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就体现了由
4、农业区位因素到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变化,本节课工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要素综合的基础上,注意比较法的使用。之后本章的第三节以传统工业和新工业为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地域的异同、形成条件和发展等。因此本章的第二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观摩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总的教学目标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细化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掌握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观摩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以案例为基础,设置问题,运用导学案进行基于问题的
5、主题式教学。教学实施由预习准备、案例分析、课堂总结和课后反思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以导学案为载体呈现问题,贯穿其中的主题便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观摩课的教学实施第一部分:课前以问题引导预习在课前导学案中设计两个预习问题“工业联系有哪两种”和“工业集聚都有哪些优势”以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本节课前四段课文,掌握工业联系、工业联系的种类、工业集聚及工业集聚的优势等基本概念和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并且可以在“我的疑惑”一栏中提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或问题。第二部分:课上以问题解析导入课前,教师批阅了学生的预习案,展示了回答正确、书写工整的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问题 教学 课堂 实施 336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