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教学研究(共5683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教学研究(共5683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教学研究(共5683字)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教学研究 摘要声乐教学是以演唱为主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在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诸多艺术教学领域广泛运用。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方向与器乐方向),包含了音乐学、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及声乐教学(器乐教学)四项内容;该专业作为中国艺术教学领域的新兴专业,在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有扎实的中国音乐表演能力、且有一定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将以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表演方向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国民族声乐为例,从“音乐创作语境”“
2、音乐表演语境”和“音乐文化语境”出发,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基础发声训练、多元音乐风格和表演实践经验予以探讨,以期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的声乐教学改革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关键词声乐教学;音乐传播;歌唱表演;音乐语境声乐教学作为以演唱为主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在纷繁复杂的诸多音乐课程中占有着较为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国内众多音乐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进行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适应时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声乐教学也需要根据各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地域资源的优势予以不断革新发展,从而由单一刻板的传统声乐教学方法转向多元融合、因材施教的创新发展
3、改革之路。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方向与器乐方向),包含了音乐学、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及声乐教学(器乐教学)四项内容;该专业作为中国艺术教学领域的新兴专业,在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有扎实的中国音乐表演能力、且有一定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一、注重基础发声训练,解析音乐创作语境中国民族声乐,是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为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表演方向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声乐学习经验,但大部分学生入学前的声乐学习通常是“速成式”集训,为达到艺考要求“突击式”地学习和完成几首较大声乐作品的演唱,导致学生个
4、人声音的基础训练不够,不仅声乐基本功较为薄弱,而且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本表述理解不够深入。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需要注重学生的基础发声训练,并帮助学生深度解析艺术作品的音乐创作语境。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想要学生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发声原理。学生在声乐演唱时所需要使用的主要生理器官有呼吸器官(口、鼻、肺、膈肌等)、发声器官(声带、喉)、共鸣器官(胸腔、口腔、鼻咽腔、头腔等)及咬字器官(唇、齿、舌等)。只有通过各器官之间的互相配合、协调运作,才能让演唱者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效果。老师可以“因材施教、因曲择法”,选择不同的音阶旋律和元
5、音辅音对学生的气息控制、音色把握、真假声转换、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基础发声和演唱方法的有效训练。例如,在气息训练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呼吸过程中保证喉部及口腔的吸开,通过长音“SI”及顿音“SI”练习巩固呼吸状态、提升横膈肌力量,以保证学生在艺术作品的演唱处理中,可以有充足且连贯的气息支撑;在哼鸣练习的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声带放松的状态下,通过稳定的气息将声音哼唱至头腔共鸣区,通过声母“M”配合“MIREDO”的音阶下行级进,让学生在“松”和“叹”的状态下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头腔共鸣,以保证学生在后续艺术作品的演唱处理中,有高位置且集中音色呈现与声音表达;在上述气息练习与哼鸣练习之后
6、,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完成相关练习的有效训练,即保证了气息的充足支撑和循环流动,又巩固了头腔高位置的声音共鸣体验;在跳音练习的基础发声训练中,可以运用“YI”“YA”“A”等声母韵母组合进行跳音练习,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发声状态下横膈膜肌肉与气息之间的对抗,并注意高位置及哼鸣腔体的不断保持,保证跳音的颗粒性与灵动性呈现;在连音练习的基础发声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气息将声音轻轻搭在哼鸣位置的眉心之处,通过“YI”“A”“NU”“MEI”声韵母的组合练习,从而保证学生在充沛气息支撑的歌唱状态下发出较为连贯的声音。目前我国声乐专业教学方向主要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三大类。美
7、声唱法演唱内容主要包括外国歌剧作品、艺术歌曲、中国创作歌曲;民族唱法演唱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诗词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民歌及民歌改编作品、中国歌剧选段及戏曲选段、中国创作歌曲等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流行唱法演唱内容主要包括中外流行歌曲、音乐剧选段等。中国民族声乐课程,主要是对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表演方向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演唱训练,根据学生对声音的把控能力选择合适难度的声乐作品进行学习演唱。因此,笔者根据歌曲作品分类及难易程度演唱,将日常教学歌曲分为初级(例如问花非花摇篮曲曲蔓地静夜思等)、中级(例如红豆词绣荷包燕子思乡曲枫桥夜泊等)、高级(例如古老的歌我住长江头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月光近月亮远
8、等)三类。无论学生演唱表演哪首艺术作品之前,都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作品的音乐创作语境,将自己所要歌唱诠释的中国声乐作品放置在其创作文本语境之中,才能更好地歌唱诠释出这首作品的情感传递与文化内涵,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也有利于该专业形成跨文化的音乐传播。二、把握多元音乐风格,融入音乐表演语境“声乐演唱风格,就是指演唱者在二度创作时,通过音色、语言、行腔、表演等多个方面综合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风貌。作品的风格和韵味,主要通过声字表等方面展现出来”。1中国民族声乐课程不仅涉及中国古诗词歌曲,而且也有中国艺术歌曲、中国歌剧选段、戏曲选段、中国创作歌曲等多种风格不同的声乐作品;不仅包
9、含汉族民歌,而且也囊括了少数民族民歌。因此,多元音乐风格的把握与融入、音乐表演语境的舞台歌唱呈现,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对中国本科生及留学生均开放招生,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课程教学设计中,重点需要学生学习掌握和领会演唱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如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歌曲、传统及改编民歌、歌剧选段、戏曲及戏曲风格作品。尤其在民歌及民歌改编作品方面,鼓励学生适当运用地方方言进行演唱,突出民歌区域性风格特点,强化声乐作品中语言能力的体现,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驾驭与审美能力。在对留学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语言能力选取适当难度的中国声乐作品,
10、规范咬字吐字、润腔行腔的声乐演唱技巧,通过作品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人文精髓,增强学生跨文化的演唱能力与学习交流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个人的演唱信心和业务水平。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追求“民族性韵味”与“艺术性审美”共存的声腔表达方式。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方言与中国声乐“字正腔圆”相结合的咬字处理方式,选取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唱词运用地域方言进行演唱,从而彰显中国声乐的“风土性”韵味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借鉴民间“润腔行腔”和学院派“咬字归韵”的声腔演唱技巧,从而彰显地域性色彩的音韵演唱特色,形成具有“中国声乐”音韵特点的咬字规范和演唱范式。特定的音乐形
11、态是特定地域文化土壤的产物,任何一种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也都受其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环境和自然社会环境的深远影响。方言是地域音乐风格和民族韵味表达的一种文化符号象征,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所要歌唱诠释民歌的地域方言予以舞台歌唱表演呈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同样注重歌唱语言对声乐作品进行表述文本内容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歌唱语言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地域性风格特征,也正是通过不同地域音乐作品“多元化”的歌唱方言从而得以实现。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在突出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成为语言能力及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12、。中国民族声乐课程要求学生熟知这首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从其“音乐表演语境”所蕴含的文本主题和情感内涵出发,运用地域方言和声腔技巧予以演唱诠释,把握不同声乐作品多样性的地域特色呈现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表达,从而深刻理解“多元一体”格局下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以及整体性的特征,强化学生对中国民歌声乐作品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认知与传承传播,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延续和弘扬。三、丰富歌唱实践经验,回归音乐文化语境“声乐艺术的审美活动包括作品的创作、歌唱表演的再创造及欣赏。其中,歌曲的二度创作在声乐艺术中极其重要,它是表演者对歌曲的理解及加工再输出的过程,合理的二度创作不仅可以做到对
13、声乐作品的还原与尊重,而且通过自身的经验赋予声乐作品全新的生命,创造出更丰富、更鲜明的作品。”2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主张让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活动不断完善业务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音乐传承与传播的作用。通过不断丰富学生的“歌唱体验”与“表演经验”,让学生在歌唱诠释音乐作品时能够更好地回归“音乐文化语境”,从而不断建构个体对于艺术作品自我理解意义之上的情感共鸣体验。歌唱实践中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对于中国声乐演唱的完美诠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者、舞台角色与观众“三位一体”的歌唱情感表达与表演情感传递,是音乐作品在舞台表演呈现中的情感共鸣体验追求。因此,在中国民族声
14、乐课程教学改革中,笔者认为学生单纯地演唱好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演唱处理细腻动人、优美深情之外,还要增加一定的舞台形体表演,日益丰富社会大众欣赏作品时不断增长的舞台表演审美需求。舞台歌唱的表演真实性源于日常生活,较高质量的舞台表演呈现,需要演唱者将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与自身不断积累的“表演经验”予以结合,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眼神拿捏、肢体语言、身段展示和手势延展予以传达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丰富情感。当前,在中国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对学生音乐作品的歌唱表演能力进行有效提升的形体身韵课程、舞台表演课程等内容,从而解决学生以往在演绎音乐作品时缺少的肢体动作表达情
15、况。中国民族声乐课程声乐教学,强调让学生在歌唱表演中回归“音乐文化语境”,从而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角色塑造与文化内涵。学生在塑造艺术作品中的角色人物形象或抒发内心情感的舞台表演呈现中,所有的声腔技巧、音色追求、形体变化、情感宣泄等,都要符合所演绎音乐作品的文本内容表达与角色形象塑造。唯有充分“融入”舞台角色的人物形象建构与情感表达之中,通过平日声乐学习中不断积累的歌唱艺术实践和舞台表演经验,凭借扎实的歌唱表演功底,在“参与体验”与“舞台实践”的多次磨砺和反复斟酌中,不断深化自我对舞台人物角色和文本内容表述的“情感共融”与“形象塑造”,才能让观众产生与表演者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形成演唱者
16、、舞台角色与观众三者在“创作语境”“表演语境”和“文化语境”中不断互动共融的“情感共鸣体验”。结语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地交流与碰撞中,呈现多元化的音乐样态,只有坚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让世界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中国声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其丰富的歌唱方法,还是多样的演唱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品性。因此,民族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是中国声乐区别于世界声乐的自身标识。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曲艺和戏曲,以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音乐语汇、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声乐
17、的多样性与民族性,呈现着中国声乐艺术的个性美。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表演方向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国民族声乐为例,从“音乐创作语境”“音乐表演语境”和“音乐文化语境”出发,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基础发声训练、多元音乐风格和表演实践经验予以探讨,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过度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因此,“因材施教、因曲择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以学生为本,平衡“教”与“学”的关系,突破传统授课形式,融于“音乐语境”的多元创新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所要演唱诠释音乐作品的创作语境、表演语境和文化语境,通过扎实的基础声乐发声训练,不同地域音乐作品多元音乐风格的熟练把握,以及日益积累的歌唱表演实践经验,从而不断深化自我对舞台人物角色和文本内容表述的“情感共融”与“形象塑造”,更好地演唱与诠释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品质精神与文化内涵,也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的声乐教学改革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注释:1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体系之“味”解读J歌唱艺术,2018(04):35402胡艺璇浅谈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J北方音乐,2020(11):1213第 10 页 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