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共5884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共5884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共5884字)摘要:针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科学人文素养的高等教育在现阶段已不能够满足社会培养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教育机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动力;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抓住改革转型的先机,明确改革定位,增强校企合作,为人才素质提高以及创新机制完善提供强有力的力量。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新工科;改革转型一、概述2017年2月份以来,教育部牵头积极推进新工科工程的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有关战略部署,并且公开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着力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全力打造具有中国
2、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争做世界新工科领域的领头羊。“新工科”的总纲领是立德树人,建设理念是应对国际变化、塑造强国未来,总目标是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前沿工程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对完善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新工科的建设将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为其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充分融合,不但能促进新工科教育的发展,也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前进。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开展“新工科”工程建设是教育部坚定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
3、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并要求各有关单位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推进项目实施。此次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覆盖面广,总计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以及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文件中将“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划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大类型,将“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划分为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教育部对推进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本科专业探索与实践”等首批“新工科”试行项目实施提出了如下四点总要求:1.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因素凝聚更多的共识。2.以需求为牵
4、引开展多样化探索。3.以项目群为平台加强交流合作。4.以统筹内外资源为途径加大项目支持。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壮大工程学科开辟了新角度,也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衔接新工科人才培养,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既是新工科建设对双创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林健在其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具备双创能力是对新工科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结合教育部对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提出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实施相应改革:1.高校应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2
5、.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专业学科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差异,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3.高校需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创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高校应通过健全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体系,做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和相关重要决策,促进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随着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加快社会繁荣、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困扰,为了深入技术变革,提高社会生产力,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旨在激发社
6、会群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学习新技术,新领域的热情,从而为经济发展、产业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对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1,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手段。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在末端反映为与实际相匹配的特征,能够培养出胜任企业或者工业部门专业职能的社会人才,新工科的普及也要求学生在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具有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创新能力2,这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有利的成果检验。新的工业革命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人才能够打破固有限制,融合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工科在此基础上
7、孕育而生,其是全新出现的,从未有过的也是不同的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3,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新工科为其营造的开放兼容的外部环境,同时新工科在探索发展中也需要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为其继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思路提供有力保证。新工科从提出到实行经历了数年时间,高校仍处在适应和磨合新的学科结构的阶段,且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制度,只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不足之处,逐步完善有效的学科体系。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的碰撞也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在改革双创教育机制时采用灵活的策略,不主观不刻板,从多样的创业实例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四、高校双创教育在新阶段的转型改革势在
8、必行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同时,新工业科技革命也在随之不断发展。新时代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包括工程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成为新工业科技革命的一大挑战4。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响应新工业科技革命的号召,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对工科人才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科人才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衔接,是对工科高校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各工科高校均有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到日程上,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5: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部分高校的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推广过程中受到很多阻
9、碍,首先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义,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实施效果与预想的相差较大。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课程缺乏创造力,也是造成现阶段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很多还是无法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停留在书本上关于“创新知识”、“创业知识”的理论讲解中,学生们自然无法对此产生兴趣,缺乏实践性的指导和培养是一大问题6。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造成培养过程力不从心。一些高校尽管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作出的努力少之又少,师资力量是完善的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引进专业人才。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10、环节薄弱,实施效果亟待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实际上可分为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并且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实践,高校可通过政府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在学生们之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可是很多高校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环节没有良好的实施计划,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7。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发现在高校加强创新创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思维、创业孵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引领着我们未来的生活,产业转
11、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出行,呈现出一种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共创分享的时代特征8。为了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多方面科技人才刻不容缓。五、加快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组织体系高校应当高屋建瓴,着重构建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体系。体系构建应当以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们的专业教育中为落脚点。由上而下学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的其他部门应密切协同,共同参与到体系构建之中。除了成立领导小组,高校在完
12、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还可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会成员由教务部、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各学院相关负责人担任。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各学院的具体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便于根据学院具体情况与学科特色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体系构建应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将创新创业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考察、实施在校生创新创业报告制度、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培养制度,应注意措施需具有可复制性与可推广性。体
13、系构建应以载体创新为重点。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健全体系,强化实践,加强内涵建设和平台支撑。在第一课堂上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在阵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科技园、创业园等的载体作用,支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项目。最后,体系构建应以方法创新为突破、以服务创新为保障。团委、就业办等部门齐心协力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联合挖掘、培养创业项目并促成项目落地孵化。从时间维度可以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针对大一新生的第一层次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开启双创启蒙教育,让新生充分体验双创的氛围,激发双创热情。针对大二
14、、大三学生的第二层次主要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在激发兴趣之后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竞赛为主要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竞赛与项目训练中逐步掌握相关技能、培养素养。针对大四甚至是毕业三年内的学生的第三层次主要是促进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或孵化,重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发现和培养创业典型,鼓舞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协同体系协同是多个主体的协调与合作,为构建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创新创业的协同体系,应该做到:1.校内机构的协同合作:聚集校内有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与设施,建立起健全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校内创新创业发展机制。2.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
15、加强高校之间的联动协作,深度结合双创教育与高校教育机制,努力实现“专业对口”、“课程与实践无缝衔接”等特点的双创校内合作体系。3.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协同合作:组织建立起创新创业的导师库,与相关行业、创新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尝试建立起“企业冠名班”,整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机制,设计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体系创新创业的理论培养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发展以下举措:1.初步构建横跨四级竞赛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2.建立动态的学科竞赛立项资助机制。3.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机构,结合各高校的特色专业与特色课程,建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
16、学生工作室,吸引招募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为全校学生提供有序、开放、共享、协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六、结束语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对于知识积累的重视程度,但是更能够贴近实际,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研发甚至创业的实际问题,不仅能够锻炼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转化能力,也能够为企业或者创业孵化机构提供深入发展的可行方案和发展方向,做到学生与机构共赢。在新阶段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下催生的新工科,凭借着其全新的特点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开启了新道路,新工科出生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也将用互通的学科规划、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回馈于社会。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体现了国家传统制造业转型
17、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各学科相互交融、打破固有边界的关键所在,是高校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服务于传统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也将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真正的用于实际,将想法真正的付诸实践,也将有利于新工科与传统学科在整合发展中不断地迸发新的活力,共同为国家战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乃至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挥巨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梁快,胡顺仁,李双,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6):110-111.2张望,白英,梁丽芳.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9(07):4-7.3李文秀,毕颖,于三三,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02):1-5.4蒋龙,吴海刚.新工科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8):54-55.5王莉,赵玉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实施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8(10):224-226.8郭爱煌,宋春林,刘富强,等.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8(01):1-6.第 10 页 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