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共6699字).doc
《高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共6699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共6699字).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共6699字)高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了目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的新要求,并从“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出发,在树立开放式的管理理念、建立柔性化的管理机制、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教学管理创新的对策。关键词学产服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
2、动计划(20152017年)制定了“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等,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和举措。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并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双主体”“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等,这些模式都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特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创新强校工程的带动下,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印刷技术等8个专业
3、中率先推行。所谓“学产服用一体”是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育人过程,将教学、生产、服务、应用(简称“学产服用”)结合起来,尤其注重根据行业标准及企业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行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本文着重探讨“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一、新形势下高职教学管理的特征高职教学管理是管理者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及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实施决策、组织、协调和监控的过程。在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下,面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挑战,高职教学
4、管理除具有传统的规范性、繁杂性、服务性外,更应凸显以下特征:第一,系统性。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教学管理工作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功能最多、要素最为复杂的综合管理体系。其管理层次包括学校、教务、系部、教研室、课程团队等;管理内容涉及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教学基本建设等;管理流程有规划决策、组织实施、指导协调、监控反馈等环节。各层次、各环节、各要素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制约,不可分割。因此,只有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建立一个完整和高效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教学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第二,科学性。教学管理工作要以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创新高职教
5、学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机制,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教学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弹性学分制,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可以打破规范的学年制、标准的开课模式、班级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采用刚柔并济的教学管理方式。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开放性。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决定了高职教学管理的开放性。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和中高本衔接的育人模式。中职、高
6、职与应用型本科之间,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与二级教学单位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学管理及信息沟通呈现开放性特征,各合作学校及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加强实践性教学管理、共同实施教学评价。第四,技术性。教学管理工作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其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智慧化数字校园的建设及云计算技术的普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也面临巨大挑战。它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行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拥有教务管理系统,但信息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大多停留在排课、学籍及成绩管理方面。随着数字化时代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及教学平台的建设开展,教学
7、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也迫在眉睫。同时,在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管理的同时,还需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发现隐性的教学规律和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学工作。二、目前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教学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种特征要求在教学管理中要勇于创新,树立多元、开放的管理理念。但是,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抱着求安稳的心态,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秩序的稳定上,过分强调对于教学过程的严格控制,强行要求各系部、教研室和教师必须严格遵守不太合理的规定。这种太过刚性和封闭式的管理理念,既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学
8、生的学习热情,又导致教务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日常检查、课时计算、成绩管理等烦琐的事务管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学籍管理、师资培养及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逐渐出现新的问题,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体系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在教学管理方面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和应对,未能及时有效地出台相应的措施来指导和规范,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例如,不能根据校企协同育人的需要灵活安排上课
9、地点和教学时间;不能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与今后工作内容不相吻合的问题;不能较好地实施弹性学分和学分互换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第三,教学管理部门职能不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除了原有的教务处和教学系部管理部门外,还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增设了校企合作办、实训中心等教学管理部门,但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教学管理行政部门的职责不够明晰,造成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影响工作效率;二是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系部的权责关系不够明确,未能较好地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统管得太死,过分强调共性管理,管理重心未能下移,制约了教学系部在教
10、学管理中主动性的发挥和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积极性的发挥,成为影响学校创新发展的管理瓶颈。第四,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管理工作复杂烦琐,相对辛苦,再加上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比较困难,工作付出与回报不相称,造成了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沟通不主动,服务不到位。同时,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配置未设置任何门槛,随意性较大,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是科班出身,未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又缺乏教学经历,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缺乏深入研究,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管理工作的内涵和要求,更不能运用专业化的管理方法和技能来完成教学管理工作。三、“学产服用”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教学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分析 669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