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共6625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共6625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共6625字).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共6625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则是由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受阻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由于糖尿病属于慢性终身性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并因此会对患者的眼、肾、血管、心脏和神经等产生慢性损害,造成相关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障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就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表现。目前,临床上并未给出明确的DPN的发病机制。由于DPN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造成严重的影响与威胁,目前其已经成
2、为我国甚至是全球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对DPN的发病原因、预防和防治等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中医临床分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e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以患者的四肢远端麻木、四肢存在痉挛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据了解,在为DPN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时,有60%90%的患者均显示存在神经病变症状,30%40%则属于无症状的DPN患者;DPN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缩短患者的生存期1。截至2019年,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
3、不断上升,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我国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0.3%。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并发DPN的患者已经超过50%,DPN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身心健康的公共问题。对于DPN,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和分析,总结中医在DPN当中的应用情况。1DPN的基本概述DPN主要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临床症状,以四肢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且下肢临床症状比上肢更为常见。有关专家经调查统计和研究分析发现,DPN基本都是由2型糖尿病所引起或者诱发的,DPN作为糖尿病患者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其中一种慢性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范
4、围广、临床症状多变、致残率极高的特点,并且常常会累及患者的多个神经组织,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与影响。DPN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疼痛、腹胀、出汗等。在DPN的诸多临床表现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疼痛和麻木,其中疼痛主要为对称性疼痛,且以刺痛、灼痛、钻凿痛等多见;麻木主要有感觉异常麻木,或存在发热、触电样感觉,犹如蚁走虫爬,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跟腱反射、膝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对于DPN的临床诊断,西医上有以下几条临床诊断标准:一是先明确DPN患者的糖尿病病史或者有糖代谢异常的证据。二是确定周围神经病变病发出现在糖尿病确诊时还是确诊糖尿病之后。三是了解DPN患者的临床症状、体
5、征与临床上的DPN临床表现及体征相符。四是患者出现下列多项异常中的至少2项或者2项以上的异常时,即可确诊为DPN。其中多项异常分别为患者的温度感觉出现异常、患者经尼龙丝检查确诊其足部感觉减退或者消失、患者的踝反射功能消失、患者的振动觉出现异常、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出现2项或者2项以上的减缓。五是要排除患者有神经根压迫、颈椎或腰椎退行性病变、椎管狭窄等颈椎或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以及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截至2019年,西医尚未给出明确的DPN的发病机制,但临床上普遍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并导致患者的代谢功能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同时也与患者的免疫
6、功能紊乱有着一定的关系。2中医学关于DPN的病因和病机研究中国传统中医学上并没有明确提出DPN这一疾病名称,但具有DPN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的描述,并且根据DPN的相关临床症状和表现将其归属到“痿证”、“痹证”、“麻木”、“不仁”、“血痹”等疾病的范畴中2。不同中医专家对DPN有不同的认知和研究,但均普遍认为DPN因消渴病病程日久、阴损及阳,使患者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虚实夹杂而致患者瘀血阻滞、脉络痹阻。在现代医学对DPN认识的基础上,现代中医结合古代医书将DPN归入到“消渴痹病”、“消渴病痹痿”、“消渴痿证”的范畴中,下面笔者从消渴病的角度对DPN的中医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首
7、先,从发病原因上来看,中医在临床上将消渴病大致分为外感六淫、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和五脏偏废4种。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中,消渴病的病因是消渴日久、伤阴耗气导致患者阴阳亏虚、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痰瘀阻络。消渴病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筋肉、肌肤、脉络和内部及肝、肾、脾等脏腑。DPN多发生在消渴的虚损阶段,同时也是气阴两虚向阳虚逐渐过渡的阶段,并且阴损及阳,阳虚则是该病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主要的病理因素则是痰瘀阻络3。其次,从病理机制方面来看,DPN的核心病理机制是血瘀,同时还兼具有热盛、寒凝、阴虚、气虚和阳虚的病机;DPN是髓
8、之余,肾生髓主水,因此该病与患者的肾髓、水的运行代谢具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周围神经属于经络的范畴,周围神经要依赖气血的滋养,肺者主气朝百脉主治节,肾髓、肺气亏虚,则水气运行不调,使得患者全身气虚,血运无力,瘀血阻络致周围神经病变4。从络病理论的角度进行DPN的研究和探析,发现脉络运行血液、气络运行经气,并且脉络运行和西医中的微循环、微血管是相符的,他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归入气络的范畴中,认为DP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于典型的由于脉络病变导致气络病变的一个病理过程。3中医对DPN的临床分型和分期首先,从临床分型方面来看,中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对DPN具有不同的分型,在2016年版的
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将DPN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湿热阻络证、痰瘀阻络证和阳虚寒凝证6个证型,并针对这6个证型分别推荐了相应的中药汤剂,如针对气虚血瘀证者,推荐的是补阳还五汤,针对阴虚血瘀证者,推荐的是芍药甘草汤,针对肝肾亏虚证者,推荐的是六味地黄汤,针对湿热阻络证者,推荐的是四妙散,针对痰瘀阻络证者,推荐的是双合汤,针对阳虚寒凝证者,推荐的是当归四逆汤5。其次,从临床分期方面来看,有部分中医学家根据DPN的病情和病理机制特点对DPN进行了分期。早期的DPN以气血两虚为主,可以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进行治疗;中期以肝肾阴虚和痰瘀互结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者可选用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周围神经 病变 中医 研究 662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