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基于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罗良文.pdf
《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基于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罗良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基于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罗良文.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蕉会型兰匠霾!翌丝!: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基于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罗良文梁圣蓉摘要 就我国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回归和工具变量法对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贸易开放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U”形关系,且我国正处于该曲线的右半部区间;而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则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且我国正处于该曲线的左半部区间。就业创造、产业升级、投资拉动、收入分配四大效应均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创造效应、产业升级效应、投资拉动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未来我国应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
2、遇,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基础上,继续扩大贸易开放,不断降低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四大效应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带动城镇化协调发展。关键词 城镇化;贸易开放;产业集聚;固定效应模型中图分类号研41;F26923;砣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2000808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开放水平逐年上升,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93年的1957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30304亿美元,翻了2098倍,贸易依存度达417,为全球最大贸易体。工业稳定发展,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大量的产业集聚,且集聚程度逐
3、年增高。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从1993年的2799提高到2014年的547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经验数据表明,贸易开放度高的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也远远高于贸易开放度低的中、西部地区。这似乎意味着贸易开放提高了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二、文献评述关于贸易开放与城镇化的研究。传统研究大多从产业、人口、区域环境、制度、土地等角度解释城镇化现象,事实上贸易开放与城镇化之间由于在理论上难以找到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JY04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度“
4、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博士生科研创新课题(201580309)作者简介罗良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圣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3。8万方数据们之间的循环累积效应往往被忽略(徐静,2013)。大多数文献认为,贸易开放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例如,Hanson(1998)认为,对外开放对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正向促进作用。心ozhang(2002)认为,除工业化和政策因素外,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特别是贸易开放,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Huff(2011)认为,全球化是南亚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沿海大城市形成的原因在于其地理位置能够缩小国际贸
5、易的运输成本。H o郭东杰、王晓庆(2013)认为对外贸易反映了产品的外部需求,其就业创造能力和收入效应均能影响城镇化进程,并通过实证得出了贸易依存度每上升1可带动城镇化率提高002的结果。o熊灵、魏伟、杨勇(2012)认为贸易开放度的提升更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增长,即这些地区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提高地区经济增长率,也就是说贸易开放可以提高地区人口城镇化率。”o也有一部分文献认为,贸易开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与城镇化水平、贸易成本等因素有关系,例如赵金华等(2009)发现对外贸易规模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份影响显著,对城镇化水平低的省份影响不显著。谢治春(2015)构造了28
6、个国家1991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对外贸易所引起的人口聚集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o显然,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没有一致的结论,对外贸易与城镇化的关系也难以简单地归结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原因在于内在传导机制比较复杂,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关于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均表现为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使大量的人口、资源向城市聚集,从而可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例如,产业集聚的奠基人Marshall提出了产业集聚通过发挥产业区内辅助性配套产业、协同创新环境、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等
7、一系列优势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促进城市化发展的理论。Mills, E S,and Hamilton(1994)通过构建城市形成模型,认为城市形成与城市化发展的动因在于产业的区位选择与集聚过程。Fujita等(1999)认为产业集聚能辐射和带动相关支持性和辅助性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专业化集聚区的圈层网络,在促进都市型集聚区与专业化集聚区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具有特色产业集聚群的大都市产业经济集聚区。叫刘铮(2011)认为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并促进大城市郊区的小城镇迅速发展。赵昕(2011)认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如果没有产业发展对人口的巨大吸引力,人口的集
8、聚很难实现。副范剑勇(2006)认为产业集聚的好处体现在城市范围的区域,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的城市起到了“仓储系统”的作用,其产业集聚效应最终体现为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下降。川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取决于集聚水平的高低。例如,陆根尧、符翔云(2011)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在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两者之间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分析,得出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推动力度会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呈现先变大后变小趋势的结果。4 o魏玮、马松昌(2013)认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适度集聚带来规模经济,过度集聚则会引起规
9、模不经济。1纠杨林、袁鑫、滕晓娜(2014)通过三类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内在相关性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整体而言,山东省产业集聚与城镇化曲线呈倒“u”形,且三类区域的产业集聚都与最佳规模差距呈现非均衡性。刮综上所述,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难以简单地归结为正相关或者负相关,而应该认为其内在传导机制比较复杂,也可能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关于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外贸易、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性,但在理论上难以找到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研究贸易开放度、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徐静(2013)认为在贸易开放度非常低时,由于贸易成本过高、市场规模较
10、小等原因的影响,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离心力大于聚集力,阻碍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随着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和贸易规模的扩大,聚集力会逐渐大于离心力,进而提升制造业等在东部地区的集中程度,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经济开放较早、贸易开放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贸易开放度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但是贸易开放度并不直接作用于城镇化,而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就业创造效益和收入差距效应促进城镇化发展。3不过该项研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贸易对城镇9万方数据化的影响和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是现有文献中关注对外贸易、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三者之间关
11、系的却较少,特别是用数据实证三者关系的成果更少。因此,本文基于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对外贸易通过作用于产业集聚影响城镇化的机理,进而实证分析对外贸易、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贸易开放、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空间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贸易开放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建立在“规模效应”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上,认为产业集聚现象是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贸易开放度较低时,即处于OAEc区域内时,贸易成本过高、市场规模过小,使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小于离心力,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小;第二阶段,随着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即超过E点,进
12、人EF区间时,贸易成本降低,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并在中心一外围效应影响下,促进城镇化发展。第三阶段,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一旦超过F点进入第三阶段,向心力又开始小于离心力,即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密度与经济活动密度超过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随之带来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城市问题,产业开始向外迁移,导致企业吸纳就业数量下降,城镇化发展受到抑制(见图1)。一般情况下,贸易开放影响产业集聚作用于城镇化的途径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就业创造、收入分配、投资等效应的影响。我们不妨先从理论的内在逻辑上厘清四大效应究竟如何分别在贸易开放、产业集聚、城镇化之间发挥作用的。开放度图1 贸易开放对
13、产业集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101产业升级效应贸易开放的要素积累效应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集聚,也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随着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积累效应使贸易开放度高的优势区域获得了更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投人,从而其产出增加,优势产业的份额也逐步提高。而要素积累的回波效应则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与集聚,加速城镇化发展。同时贸易开放的市场效应能够使行业成本降低,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在贸易开放的影响下,优势区域的市场规模得以扩大,行业平均成本降低,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素积累使城市有条件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带来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
14、的降低。同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种行政性干预逐渐减少、贸易壁垒逐渐消除,政策成本大大降低。而贸易开放的技术外溢效应则起到了加速产业集聚作用。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提高,通过学习、模仿和吸收进口产品的新技术,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形成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共享集聚,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该区域的集聚,加速城镇化的发展。2就业创造效应赫一俄一萨定理(H一0一S定理)指出贸易开放会使一国出口部门的产出得以扩张,并因工资提高而吸引国内生产要素跨部门流人。在FDI不断流人我国优势区域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偏向性使该区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突破传统资源禀赋的限制,呈现加速成长与扩张之势,从而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导
15、致该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在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劳动生产率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FDI偏向性的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3收入分配效应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对外贸易会使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即富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有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而受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食品和矿物原料等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出口会增加对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进而提高进城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使更多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城镇化发展。4投资拉动效应万方数据在经济
16、全球化背景下,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即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存在或融为一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既相互替代、又相互促进。随着我国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优势区域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产业集聚速度加快,带动了相关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使潜在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在增强生产和出口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多人就业,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不利于城镇化发展F丽弼按素市场竟神图2贸易开放、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当对外贸易对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时,区域内便产生产业升级效应、就业创造效应、收入分配效应、投资拉动效应,
17、促进城镇化发展。反之,当对外贸易对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小于离心力时,则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贸易开放初期,贸易成本过高,对城镇化的影响较小;另一种情况则是对外贸易规模过大,在产业集聚达到饱和时,会产生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企业内部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产业向外迁移,抑制城镇化发展(见图2)。综上分析,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简单地归纳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其内在的传导机制比较复杂,但是究竟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是否存在相关性?是线性关系还是其他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利用我国历年的分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四、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一)模型设定本文从我国省(市区)出发考察贸易开
18、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根据上文的分析,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多种模式,解释城镇化时不能单一地考虑贸易开放和产业集聚的一次项影响,从计量经济学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看,引入贸易开放和产业集聚的平方项可以观察到这两个要素与城镇化之间是否存在线性或“u”形或倒“u”形关系,如果在实证检验中,贸易开放和产业集聚的平方项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表明仅仅用正相关或负相关简单概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所以本模型将引入对外贸易和产业集聚的平方项;另外,本文还将产业升级效应、就业创造效应、收入分配效应、投资拉动效应引入模型,其计量模型见式(1)。眈uR。=c+卢“ZnAGG。+卢2。(Z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贸易 开放 产业 集聚 城镇 基于 1993 2013 省级 面板 数据 实证 研究 罗良文
限制150内